汉韩饮食惯用语的隐喻和转喻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5 07:32
【摘要】:惯用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常用的固定短语,具有凝固性和隐喻性。它通过比喻等方法来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所以用惯用语表达时让人觉得说话更加生动、有趣。上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界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研究汉韩饮食惯用语提供了新的视角,因为隐喻现象在我们的生活和语言中普遍存在。传统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考察汉韩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并对中韩两国人的认知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在此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指出汉韩饮食惯用语的引申语义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汉韩饮食惯用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对汉语和韩语的隐喻认知研究是一个有效的补充,对理论与语料分析相结合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以与“饮食”相关的汉韩惯用语作为研究对象,举出部分以隐喻为基础形成语义的汉韩饮食惯用语,分行为隐喻、物体隐喻对其两类进行分析,探讨了汉语和韩语两种语言的饮食惯用语。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两种语言在惯用语使用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寻中韩两国民族对同类饮食词汇的认知、理解的过程及在饮食惯用语中的体现。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与意义、前人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对中韩两国惯用语的先行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最后明确了汉韩饮食惯用语的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的介绍,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主要对本文所涉及的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进行了区分和界定,介绍了莱克夫(Lakoff)与约翰逊(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第三章,参考和运用LakoffJohnson的隐喻理论,对由“饮食”行为和原料词汇组成的汉韩饮食惯用语,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以动作行为为源域的汉韩饮食惯用语;二是以饮食原料为源域的汉韩饮食惯用语;三是,以隐喻对象(行为隐喻、物体隐喻)为目标域的汉韩饮食惯用语。第四章,对所搜集的语料进行了隐喻类型上的分类,探索汉韩饮食惯用语的隐喻认知机制异同。从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汉韩“源域相同”的饮食惯用语。这部分主要包括“源域、目标域都相同的惯用语”,“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的惯用语”。二是,汉韩“源域不同”的饮食惯用语。这部分主要包括“源域不同、目标域相同的惯用语”,“源域、目标域都不同的惯用语”。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对本文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并概括了汉韩饮食惯用语在语义和文化上的异同等。最后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不足点,对后续研究提出了展望。通过以上对汉韩饮食惯用语的分析对比,我们发现中韩两国民族在通过饮食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时的共同点和异同点。此外,我们也能得汉韩饮食惯用语的语义产生动因不仅受到了历史背景、生活环境、饮食文化的影响,也与人类的认知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36;H55
本文编号:2781229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36;H55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英兰(LEE YOUNG RAN);汉韩饮食词汇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陶晴;汉语饮食词语的隐喻转喻认知考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
2 杜淼;“吃”字惯用语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詹曼;饮食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4 李艳红;中韩两国惯用语对比与翻译[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81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78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