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周城村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发布时间:2020-09-24 16:09
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语言学家探讨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揭示很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存在以及变化发展的原因,对语言规划和语言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纷纷将目光聚焦到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的研究上,且硕果累累。白族语言的研究,国外相对较少,国内多就白语本身从语音、语法、词汇、系属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归纳白族语言的特点及其与汉语方言的关系,很少有描述某一调查点语言全貌的实证研究。因此,一项关于白族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基于“域理论”和“语言态度”的理论框架,以周城村为调查点,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方法,采用张永斌(2011)的调查问卷,并根据调查实际情况修改制成,对周城村495名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访谈采集数据,旨在从性别、年龄、职业、使用场合、双语掌握途径和目的方面全面了解周城村语言使用概貌,探讨村民对不同语言使用的态度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关白族语言保护和双语教育的参考意见。 最终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整理统计,经过对访谈转录内容的分析和讨论,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年长者对白语的忠诚度普遍要比年轻人高,文化层次越高的越容易受主流文化即汉语的影响,并呈现出多语混用的现象;2)就使用场合而言,白语仍是村民偏爱和首选的语言,并对其有特殊民族情结;3)在汉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主动学习汉语,甚至英语,并从其社会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角度高要求下一代的白汉双语能力;4)尽管周城人从小学习白语,男女老少都会说白语,但在具体使用上则存在白语能力逐渐衰退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数词量词、计量单位等不常用词的使用上。 本研究作为一个个案分析,总结出白族周城村在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上的特点,丰富了“域理论”,“语言态度”和民族语言学的相关研究,为新时期白族地区语言政策的制定和规划提供了参考信息。
【学位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H252
本文编号:2825948
【学位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H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赵金灿;闫正锐;张钰芳;;白族语言使用现状及语言态度调查[J];大理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2 许娥;;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保护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4期
3 安成山;;新疆锡伯族语言态度探析——城市锡伯族语言使用状况[J];满语研究;2009年01期
4 翁燕珩;贵州省凯里地区少数民族小学生语言态度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03期
5 张伟;;论双语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影响[J];民族语文;1988年01期
6 赵燕珍;李云兵;;论白语的话题结构与基本语序类型[J];民族语文;2005年06期
7 吴曦;;哈萨克族语言态度及语言使用的相关性分析——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语言调查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8 李洁;;察布查尔县受调查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永斌;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与语言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赵金灿;云南鹤庆白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5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25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