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晋语形容词的重叠过程

发布时间:2020-11-05 08:04
   重叠是汉语的一种极为普遍而且重要的语法手段,在汉语各种方言中表现形式多样、意义也丰富多彩。晋语形容词的重叠式同汉语其他方言一样,属于构形法范畴,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类推,同时还表示某种特定的语法意义。文章归纳了晋语形容词重叠式的格式,分析了晋语形容词的重叠过程,重叠手段有重复、附加、缩减、换位,在重叠式的形成过程中单一手段和多种手段并用。与吴语上海方言相比,晋语形容词重叠式常带有儿化后缀,同一格式下还同时具有儿化与非儿化两种形式,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重叠式形容词,其重叠形式和重叠手段既有共性又有地域特征。
【文章目录】:
一 晋语形容词重叠式的类型
    1.单音节重叠:
    2.双音节形容词重叠:
    3.加缀形容词重叠:
二 晋语形容词的重叠过程
    (一) 单音节重叠
    (二) 双音节分体重叠
        1.AaBb、XxAa式可能是由基式AB、XA前后两个语素分别重叠而来的, 即有基式AB、XA的存在。例如:
        2.只有AaBb、XxAa式而没有相对应的基式AB、XA的存在。
        3.基式XA不一定只是形容词, 也可能是名词、动词、象声词。
    (三) 双音节整体重叠
    (四) 后缀重叠
    (五) 插入性部分重叠
三 晋语形容词的重叠手段
    (一) 重复:
        1.整体重复:
        2.分体重复:
        3.部分重复:
    (二) 附加:把重叠后缀附加在基式上构成重叠式
        1.把重叠后缀看做一个整体, 由基式直接加重叠后缀构成。
        2.在AXx式的基础上插入虚化的词缀Y形成AYXx (儿) 式。
    (三) 缩减:对基式进行重叠之后再通过缩减的手段形成新的重叠式
    (四) 换位:对基式进行重叠之后再通过换位的手段形成新的重叠式
四 晋语与吴语形容词重叠式的类型学对比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晋英;北京话儿化韵的《优选论》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2 朱景松;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语文研究;2003年03期

3 郭校珍;山西娄烦方言的重叠式形容词[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4 施其生;论汕头方言中的“重叠”[J];语言研究;1997年01期

5 徐烈炯,邵敬敏;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J];语言研究;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其香;;古老与现代的合奏——从《聊斋俚曲·穷汉词》中的叠音词谈起[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赵嫚;;现代汉语接触动词的配价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晁瑞;;ABB状态词构式的结构整合与意义发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何诗穹;;一层偏正结构的内部歧义现象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李庆照;陈典港;;汉英叠词用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孔令达;;“VP+过”的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单海花;;以《背影》中动词为例对配价理论及其方法的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8 官杨;;程度副词修饰名词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9 陆侠;;蒙城县(立仓镇)方言BA式形容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苏磊;;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成因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赟;中韩“关系小句+关系化标记+NP”结构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宋潇然;语序与篇章语法:英汉定语从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尹方园;“VA”动结式表层语义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静;山西大同方言的实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罗芳玲;汉语和老挝语句法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杨丽敏;反义动词的对称与不对称[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8 李楠;淄博方言的形容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艳;枣庄话状态形容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芳;汉语新兴族词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2 朱德熙;;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J];方言;1993年02期

3 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1991年01期

4 莫彭龄 ,单青;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5 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J];中国语文;1995年03期

6 胡明扬;;现代汉语词类问题考察[J];中国语文;1995年05期

7 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年05期

8 朱景松;形容词能动意义的确定和提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3期

9 石毓智;试论汉语的句法重叠[J];语言研究;1996年02期

10 王森;济源方言形容词的级[J];语言研究;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向东;;陕北吴堡东王家山方言同音字汇[J];方言;2011年03期

2 刘若云;惠州话形容词的重叠式[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张娜;;谈汉语双音节形容词的ABAB式重叠[J];语文学刊;2009年02期

4 刘村汉;肖伟良;;广西平南白话形容词的重叠式[J];方言;1988年02期

5 丁崇明;汉语、藏缅语形容词重叠式的特殊用法[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单威;;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黄小莉;;形容词重叠式界定的原则与方法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白燕;;形容词作状语的研究[J];科学之友(B版);2009年03期

9 刘付华;;现代汉语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划分[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10 雷艳萍;;试析丽水畲话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小花;山西方言语音历史层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THANYALAK SAELIAO(刘玉兰);泰国勉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高峰;晋语志延片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健;应县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伊迪;基于语义角度的形容词分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罗润锋;王朔作品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青华;现代汉语缅甸语形容词重叠式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许逦雯;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定状移位现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覃俊珺;晋语并州片音韵比较[D];北京大学;2011年

7 丁慧;味觉形容词的句法特征和语义属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寅;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与数量名的匹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何霞;《荀子》形容词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10 王新玲;现代汉语触觉形容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1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71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9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