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时间转喻的体验哲学基础及其认知特征

发布时间:2020-11-15 13:19
   转喻是时间概念化不可缺少的手段,但相对而言,时间隐喻的研究较多,时间转喻的研究较少,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时间转喻的类型及其概念化特征非常必要。本文从时间转喻的体验哲学基础和时间转喻的概念化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强调对时间结构和时间表达进行研究本身就要求对此进行跨学科研究,要借助哲学、现象学、物理学、认知科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进一步进行量化实证考察。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时间转喻的体验哲学基础
3. 时间转喻的认知概念化特征
    3.1 时间指称转喻
    3.2 时间———事件转喻
    3.3 动作时间与动作实体转喻
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建理;骆蓉;;汉英空间-时间隐喻的深层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2 赵永峰;;体验哲学审视下的时间属性初探[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3 李勇忠;祈使句语法构式的转喻阐释[J];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4 张建理,丁展平;时间隐喻在英汉词汇中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9期

5 肖燕;文旭;;时间概念化的转喻实现方式[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6 赵永峰;;《时间的结构:语言、意义和时间认知》评介[J];现代外语;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梅;;英汉时间隐喻空间化认知对比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刘国辉;;“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剖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蒋咏梅;;英汉时间类表述的空间隐喻运用对比[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1期

5 陈小萍;;英汉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比[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6 张涵;;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银珊;;英语there-结构存在句的构式义[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邢家伟;正确理解隐喻引起的词汇变化[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蔡淑美;;现代汉语“前、后”时间指向的认知视角、认知机制及句法语义限制[J];当代语言学;2012年02期

10 滑凡;丁研;;转喻思维的物质支架:来自中国文化中抓周仪式的验证[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7 朝格吉乐玛;“时”概念的蒙汉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张蕾;英汉大众经济语篇中奥运经济的隐喻表征[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文婷;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时间系统的对比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静;汉语新构式“N被X”的认知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应聪;英语现在完成进行体构式的多重互动压传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权美兰;韩汉表“过去”义时间指示对比[D];延边大学;2011年

5 杨琴;中美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隐喻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邵乐;英汉时空隐喻的跨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何立峰;英汉时间隐喻的认知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8 孟静;中英时间隐喻中文化因素对比分析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9 叶鸣;汉英概念隐喻对比[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赵秀杰;[D];浙江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顺钊;徐林;;口语中时间概念的视觉表达——对英语和汉语的考察[J];国外语言学;1988年02期

2 杨艳;汉语中的时间隐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李勇忠;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4期

4 黄理兵;从语言看时空观念的不平衡性[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李勇忠;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王寅;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5年04期

8 王洪刚;;体验性、创造性与关联性:习语理解和加工的认知基础[J];外语学刊;2005年06期

9 隋然;;哲学语境中语言认知的规约性与交际性问题[J];外语学刊;2006年01期

10 李洪儒;;系词——人在语句中的存在家园——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二[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淑娟;;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J];理论观察;2009年02期

2 夏现涛;;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时间的空间隐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年02期

3 伍思静;崔敏;;语言的象似性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S1期

4 朱炜;;隐喻的主观性与阅读位置的建构[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5 马红文;;试析语言的体验性及象似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6 张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与跨文化隐喻解读[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戴俊霞;隐喻与人类中心论[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2期

8 王寅;王天翼;;“AS认知方式”:隐喻等机制的统一解释——十五论语言的体验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黄远竟;云虹;;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汉英隐喻相互借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8期

10 舒丽娜;;英汉消极情感隐喻体验基础认知对比[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俊;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3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邱斌;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2 许芃;《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3 彭玉康;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素峰;英汉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5 丁薇;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田旭;英汉人体隐喻化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张慧芳;多义性在原型范畴理论上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闫妍;网络词语的认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李磊;隐喻及其翻译[D];宁夏大学;2005年

10 姜冬梅;汉英拟声词语义转移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84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884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0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