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浪”的语义与语法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9 18:50
本文主要通过对各种语料的调查和考察,发现汉语“浪”一词在性质、语义、句法层面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共时看,它在性质上表现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类词缀等形式;语义上表现为“波浪”、“放纵、放荡、轻浮”、“随意”、“空虚、徒然、白白地”等意义。历时看,从先秦到现在,“浪”最开始是名词形式,表示的是具体有形的事物,最后演变为副词,表示抽象无形的事物或某种状态。本文本着观察、描写、解释的原则,从大量实例出发,兼顾历时和共时考察,运用认知语言学原理,多角度、多层次考察“浪”的句法、语义及“浪”的语法化研究。本文的研究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绪论。对前人关于“浪”的研究、语义演变理论研究和语义与句法关系的研究作述评,同时,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详细列出本文的理论来源。第一章现代汉语“浪”的语法功能。汉语“浪”有不同的词性,在句子中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本章节将“浪”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类词缀,根据这些分类标准来研究“浪”的句法功能,它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第二章认知分析“浪”的现代语义。本章节主要从共时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的分析方法,分析“浪”的语义变化。语言的经济原...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1.“浪”的研究综述
2.语义演变、语义与句法关系的研究综述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符号说明
一 现代汉语“浪”的语法功能
(一)现代汉语“浪”的构词形式
(二)现代汉语“浪”的句法功能
1.名词性“浪”的功能
2.形容词性“浪”的功能
3.动词性“浪”的功能
4.副词性“浪”的功能
5.类词缀“浪”的功能
(三)小结
二 现代汉语“浪”的意义
(一)名词性“浪”的意义
(二)形容词性“浪”的意义及其形成
(三)动词性“浪”的意义
(四)副词性“浪”的意义
(五)类词缀“浪”的语义分析
(六)小结
三 “浪”的历时发展
(一)先秦
(二)汉代至隋唐
(三)晚唐至清
(四)小结
四 “浪”的语法化发展、动因和特征
(一)不同性质、意义的“浪”之间的关系
(二)“浪”的语法化动因和特征
1.“浪”的语法化动因
2.“浪”的语法化特征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词的语义成分与词的句法功能[J]. 蒋绍愚. 语文研究. 2017(04)
[2]语言理解中句法和语义关系探析[J]. 赵鸣.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6(12)
[3]论词汇语义和句法的双向互动[J]. 付梦玲. 英语广场. 2016(08)
[4]汉语语义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吴福祥. 古汉语研究. 2015(04)
[5]“但”的语法功能演变及产生机制[J]. 朱怀. 中国语文. 2015(02)
[6]近二十年的古汉语词汇研究[J]. 方一新,刘哲. 中国语文. 2015(01)
[7]“浪”作禁戒否定副词考——兼论“漫”、“休”、“别”等[J]. 陈明富,张鹏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8]词义变化与句法变化[J]. 蒋绍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9]意识流语篇中的复叠现象[J]. 杨增宏. 宿州学院学报. 2011(06)
[10]论影视剧中方言词的应用——以方言词“浪”为例[J]. 王美雨. 绥化学院学报. 2011(03)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 尹海良.山东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句法和语义不对称现象考察[D]. 苟曲波.江西师范大学 2011
[2]“何X”的词汇化研究[D]. 范宁.黑龙江大学 2010
[3]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研究[D]. 常楠.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26400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1.“浪”的研究综述
2.语义演变、语义与句法关系的研究综述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符号说明
一 现代汉语“浪”的语法功能
(一)现代汉语“浪”的构词形式
(二)现代汉语“浪”的句法功能
1.名词性“浪”的功能
2.形容词性“浪”的功能
3.动词性“浪”的功能
4.副词性“浪”的功能
5.类词缀“浪”的功能
(三)小结
二 现代汉语“浪”的意义
(一)名词性“浪”的意义
(二)形容词性“浪”的意义及其形成
(三)动词性“浪”的意义
(四)副词性“浪”的意义
(五)类词缀“浪”的语义分析
(六)小结
三 “浪”的历时发展
(一)先秦
(二)汉代至隋唐
(三)晚唐至清
(四)小结
四 “浪”的语法化发展、动因和特征
(一)不同性质、意义的“浪”之间的关系
(二)“浪”的语法化动因和特征
1.“浪”的语法化动因
2.“浪”的语法化特征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词的语义成分与词的句法功能[J]. 蒋绍愚. 语文研究. 2017(04)
[2]语言理解中句法和语义关系探析[J]. 赵鸣.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6(12)
[3]论词汇语义和句法的双向互动[J]. 付梦玲. 英语广场. 2016(08)
[4]汉语语义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吴福祥. 古汉语研究. 2015(04)
[5]“但”的语法功能演变及产生机制[J]. 朱怀. 中国语文. 2015(02)
[6]近二十年的古汉语词汇研究[J]. 方一新,刘哲. 中国语文. 2015(01)
[7]“浪”作禁戒否定副词考——兼论“漫”、“休”、“别”等[J]. 陈明富,张鹏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8]词义变化与句法变化[J]. 蒋绍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9]意识流语篇中的复叠现象[J]. 杨增宏. 宿州学院学报. 2011(06)
[10]论影视剧中方言词的应用——以方言词“浪”为例[J]. 王美雨. 绥化学院学报. 2011(03)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 尹海良.山东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句法和语义不对称现象考察[D]. 苟曲波.江西师范大学 2011
[2]“何X”的词汇化研究[D]. 范宁.黑龙江大学 2010
[3]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研究[D]. 常楠.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26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926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