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关联副词复现式框式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6 01:07
本文将关联副词复现式框式结构视为一个小系统,对其内部的共性与差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从历时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本文分为七个部分,包括引言、已有成果综述、四章正文及结论。各部分所做工作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对象及目的、研究方法及语料选择。第二章综述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框式结构名称的使用情况,回顾了框式结构研究的发展历程。第三章考察“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结构构成的共性与差异。结论显示,在结构构成上,三种框式结构表现出较高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从构成成分上看,变项A、B以同质谓词性成分为主,意义相互关联;从结构整体上看,框式结构具有共同的语法作用,遵循共同的位序原则。第四章考察“又A又B”“不A不B”“半A半B”句法功能的共性与差异。总体来讲,三种框式结构的句法功能相当于谓词性结构。具体来说,三种框式结构在复句中充当分句的能力最强,单句中主要充当谓语、状语、定语。其中,“不A不B”的句法功能最丰富,“又A又B”的句法功能相对单一。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分别考察“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语义类型、语义增值途径及层级性,并比较分析其...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及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语料选择
第2章 已有成果综述
2.1 关于框式结构的名称
2.2 框式结构的研究历程
2.2.1 初步认识阶段
2.2.2 初步探索阶段
2.2.3 多元发展阶段
2.3 现有成果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结构构成
3.1 A、B的语法性质
3.1.1 “又A又B”中A、B的语法性质
3.1.2 “不A不B”中A、B的语法性质
3.1.3 “半A半B”中A、B的语法性质
3.1.4 A、B语法性质的共性与特点
3.2 A、B的语义关系
3.2.1 “又A又B”中A、B的语义关系
3.2.2 “不A不B”中A、B的语义关系
3.2.3 “半A半B”中A、B的语义关系
3.2.4 A、B语义关系的共性与特点
3.3 A、B的位序
3.4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结构作用
3.5 小结
第4章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句法功能
4.1 “又A又B”的句法功能
4.1.1 充当句法成分
4.1.2 充当分句
4.2 “不A不B”的句法功能
4.2.1 充当句法成分
4.2.2 充当分句
4.3 “半A半B”的句法功能
4.3.1 充当句法成分
4.3.2 充当分句
4.4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句法比较
4.5 小结
第5章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语义分析
5.1 “又A又B”的语义分析
5.1.1 “又A又B”的语义类型
5.1.2 “又A又B”的语义增值与层级
5.2 “不A不B”的语义分析
5.2.1 “不A不B”的语义类型
5.2.2 “不A不B”的语义增值与层级
5.3 “半A半B”的语义分析
5.3.1 “半A半B”的语义类型
5.3.2 “半A半B”的语义增值与层级
5.4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语义比较
5.4.1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语义共性..
5.4.2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语义差异..
5.5 小结
第6章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构式化进程..
6.1 “又A又B”的构式化进程
6.1.1 “又A又B”的历时考察
6.1.2 “又A又B”构式化特点及成因
6.2 “不A不B”的构式化进程
6.2.1 “不A不B”的历时考察
6.2.2 “不A不B”的构式化特点及成因
6.3 “半A半B”的构式化进程
6.3.1 “半A半B”的历时考察
6.3.2 “半A半B”的构式化特点及成因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959631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及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语料选择
第2章 已有成果综述
2.1 关于框式结构的名称
2.2 框式结构的研究历程
2.2.1 初步认识阶段
2.2.2 初步探索阶段
2.2.3 多元发展阶段
2.3 现有成果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结构构成
3.1 A、B的语法性质
3.1.1 “又A又B”中A、B的语法性质
3.1.2 “不A不B”中A、B的语法性质
3.1.3 “半A半B”中A、B的语法性质
3.1.4 A、B语法性质的共性与特点
3.2 A、B的语义关系
3.2.1 “又A又B”中A、B的语义关系
3.2.2 “不A不B”中A、B的语义关系
3.2.3 “半A半B”中A、B的语义关系
3.2.4 A、B语义关系的共性与特点
3.3 A、B的位序
3.4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结构作用
3.5 小结
第4章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句法功能
4.1 “又A又B”的句法功能
4.1.1 充当句法成分
4.1.2 充当分句
4.2 “不A不B”的句法功能
4.2.1 充当句法成分
4.2.2 充当分句
4.3 “半A半B”的句法功能
4.3.1 充当句法成分
4.3.2 充当分句
4.4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句法比较
4.5 小结
第5章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语义分析
5.1 “又A又B”的语义分析
5.1.1 “又A又B”的语义类型
5.1.2 “又A又B”的语义增值与层级
5.2 “不A不B”的语义分析
5.2.1 “不A不B”的语义类型
5.2.2 “不A不B”的语义增值与层级
5.3 “半A半B”的语义分析
5.3.1 “半A半B”的语义类型
5.3.2 “半A半B”的语义增值与层级
5.4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语义比较
5.4.1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语义共性..
5.4.2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语义差异..
5.5 小结
第6章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构式化进程..
6.1 “又A又B”的构式化进程
6.1.1 “又A又B”的历时考察
6.1.2 “又A又B”构式化特点及成因
6.2 “不A不B”的构式化进程
6.2.1 “不A不B”的历时考察
6.2.2 “不A不B”的构式化特点及成因
6.3 “半A半B”的构式化进程
6.3.1 “半A半B”的历时考察
6.3.2 “半A半B”的构式化特点及成因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959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959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