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动态范畴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4 01:45
范畴的动态性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们的关注,而词义变化是语言范畴动态性的最根本体现。词义的丧失或弱化,泛化或虚化,词汇化或语法化都与词义范畴的动态性相关。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理论使语义学研究有了系统性,但其包含的原型理论,家族相似性理论及范畴层次化理论中的大部分研究偏向从静态角度和共时层面研究词汇的扩展和深化策略,却忽略了从历时与即时层面去研究词义范畴的动态本质。学者们注意到了范畴“动态性”的存在,但并未对其定义进行过统一描述,且对其产生原因、工作机制、以及类型较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而且,学者们对范畴动态性的考察侧重点不一且缺乏系统例证研究。因此,我们在国内外学者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语言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内省法,首先完善语言的动态范畴化理论;再根据语料库的语料进行定性分析,从动态范畴化的视角对词义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基于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1)动态范畴化在不同的语义层次是怎样体现的?其工作机制又是什么?(2)个体范畴的词义动态范畴化经历了怎样的历程?(3)复合范畴的词义动态范畴化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语义中动态范畴化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描述了动...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词义关系范畴
c. what are you doing tonight, because there’s a good movie on.'because'是句子结构关系中,最重要的逻辑算子。例 a 中他对她的爱成为了他回来的现实原因,而例 b 中通常需要理解为把对约翰回来的认知作为一个前提,然后据此推理得出约翰爱她的结论。在 c 中已经不是典型的因果关系,而是由语用因素所决定,表达语用目的关系。因此,'because'的意义范畴的变化是因为范畴隐喻的作用,是从社会物质域——认知域——言语行为域的映射。3.2.1.2 语法隐喻动态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不仅仅限于概念隐喻和范畴隐喻。事实上,大多数的概念隐喻和范畴隐喻都是发生在词汇意义层面和句子意义层面的,它们是词汇意义层次动态范畴化的主要工作机制。语篇意义层次和语用意义层次的动态范畴化主要由语法隐喻中的及物隐喻和人际隐喻实现。语法隐喻不同于词汇隐喻。Halliday(1994:342)在第二版《功能语法导论》中,用下图来阐释了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之间的区别:
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体(base)和侧面(profile)来描写:基体指的是该词所参照的辖域基础,它是词义(即述义)的认知域。基体的某部分被突显,它就是侧显(profile),该侧显便是词句的意义。例如,直角三角形是斜边的基体,斜边是侧显;亲属关系是爸爸的基体,爸爸就是侧显。每个意象都是在基体中对一个侧面的突显。我们认为基体/侧显理论对词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侧显语义辖域中不同的部分,可以动态建构基体相同的相关词义范畴成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议“江、河”词义泛化的年代[J]. 吴宝安.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09)
[2]“但是”的语法化再探[J]. 李洪琳.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01)
[3]“毕竟”的词汇化和语法化[J]. 张秀松.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5(01)
[4]评价意义的语境依赖性和动态性[J]. 马伟林. 外语研究. 2014(06)
[5]汉语标记语“反正”语用新说[J]. 周玉,暴丽颖. 鸡西大学学报. 2014(11)
[6]试论语言范畴下“语义”的动态变化——以汉、英数量范畴为例[J]. 陈勇.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7]论评价理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J]. 房红梅. 现代外语. 2014(03)
[8]网络语境下转类词的动态概念化模式[J]. 白解红,王勇. 中国外语. 2013(06)
[9]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目标与内容[J]. 束定芳.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10]框架与话语理解[J]. 文旭. 外文研究. 2013(01)
博士论文
[1]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 吴淑琼.西南大学 2011
[2]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 任敏.河北师范大学 2011
[3]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 张绍全.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96325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词义关系范畴
c. what are you doing tonight, because there’s a good movie on.'because'是句子结构关系中,最重要的逻辑算子。例 a 中他对她的爱成为了他回来的现实原因,而例 b 中通常需要理解为把对约翰回来的认知作为一个前提,然后据此推理得出约翰爱她的结论。在 c 中已经不是典型的因果关系,而是由语用因素所决定,表达语用目的关系。因此,'because'的意义范畴的变化是因为范畴隐喻的作用,是从社会物质域——认知域——言语行为域的映射。3.2.1.2 语法隐喻动态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不仅仅限于概念隐喻和范畴隐喻。事实上,大多数的概念隐喻和范畴隐喻都是发生在词汇意义层面和句子意义层面的,它们是词汇意义层次动态范畴化的主要工作机制。语篇意义层次和语用意义层次的动态范畴化主要由语法隐喻中的及物隐喻和人际隐喻实现。语法隐喻不同于词汇隐喻。Halliday(1994:342)在第二版《功能语法导论》中,用下图来阐释了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之间的区别:
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体(base)和侧面(profile)来描写:基体指的是该词所参照的辖域基础,它是词义(即述义)的认知域。基体的某部分被突显,它就是侧显(profile),该侧显便是词句的意义。例如,直角三角形是斜边的基体,斜边是侧显;亲属关系是爸爸的基体,爸爸就是侧显。每个意象都是在基体中对一个侧面的突显。我们认为基体/侧显理论对词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侧显语义辖域中不同的部分,可以动态建构基体相同的相关词义范畴成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议“江、河”词义泛化的年代[J]. 吴宝安.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09)
[2]“但是”的语法化再探[J]. 李洪琳.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01)
[3]“毕竟”的词汇化和语法化[J]. 张秀松.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5(01)
[4]评价意义的语境依赖性和动态性[J]. 马伟林. 外语研究. 2014(06)
[5]汉语标记语“反正”语用新说[J]. 周玉,暴丽颖. 鸡西大学学报. 2014(11)
[6]试论语言范畴下“语义”的动态变化——以汉、英数量范畴为例[J]. 陈勇.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7]论评价理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J]. 房红梅. 现代外语. 2014(03)
[8]网络语境下转类词的动态概念化模式[J]. 白解红,王勇. 中国外语. 2013(06)
[9]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目标与内容[J]. 束定芳.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10]框架与话语理解[J]. 文旭. 外文研究. 2013(01)
博士论文
[1]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 吴淑琼.西南大学 2011
[2]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 任敏.河北师范大学 2011
[3]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 张绍全.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96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996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