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洞口方言残存的“儿[■]”尾

发布时间:2021-02-04 13:59
  洞口方言的"儿"单读为[?24],但"女儿""哪(这、那)儿""猫儿"等词的儿尾读音是[■]。这个自成音节的儿尾[■]是赣语移民带来的。这种特殊音变为吴语的底层,是赣语和吴语经接触被后者渗透的影响所致。洞口县所处的湘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儿尾[■]残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洞口方言残存的儿尾[■]为探讨江西省吉安地区的古赣语提供了重要材料。 

【文章来源】: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9(03)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洞口方言“女儿”等词的读音及其性质
    (一)洞口方言自成音节的鼻辅音[]
    (二)洞口方言自成音节的鼻辅音[]的性质
[?i]>[n]。“儿”还可以演变成自成音节的[?],其演变途径是:[?i(??i)]>[?i]>[?i]>[?],如温州话的“儿”。她解释说:“这是在‘儿’高频率使用过程中韵母脱落而自成音节的结果。”那么同为自成音节的鼻音,为何休宁话读[n],温州话读[?]呢?因为休宁方言音系中没有后鼻音韵尾,温州方言中音系中没有前鼻音韵尾,“儿”音分别取[n]、[?]均为各自音系发展的特点使然[5]23-31。以上情况说明[n]、[?]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经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洞口方言“女儿”等词中自成音节的鼻辅音[]的本字就是“儿”。汉语方言中声母、韵母、声调的弱化是常见的现象。如果音节中声、韵、调的任意环节弱化了,那它就存在脱落的可能,因此洞口方言的[]是韵母弱化并脱落而自成音节的结果。">        1.汉语方言儿尾的“儿”音[n]的演变过程汉语方言儿尾的“儿”音[]是符合语音演变规律的。《广韵》:“儿,汝移切。”“儿”的中古音韵地位是日母支摄开口三等平声止韵。“儿”的中古拟音,王力拟作[??ǐе],郭锡良拟作[n?ǐе],高本汉拟作[??iě],李荣和潘悟云均拟作[?iе]。各家虽有差异,但声母为鼻音是一致的。伍巍认为《切韵》时代的“儿”是一个细音,拟音一般作[?i(??i)][4]。王媛媛对儿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她根据现代汉语方言事实进一步认为,中古时期的“儿”音[?i(??i)]是“无疑的史实”。她还指出,“儿”的读音在各方言“异彩纷呈”,呈现出三种类型,分别是“辅音+元音”音节类型、辅音自成音节类型、元音自成音节类型。这三种类型的读音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各种读音的演变是“很有规律”的,都可以从音理上得到解释。因此以徽州休宁话为代表的自成音节的儿尾[n]自古至今的演变途径是:[?i(??i)]>[?i]>[n]。“儿”还可以演变成自成音节的[?],其演变途径是:[?i(??i)]>[?i]>[?i]>[?],如温州话的“儿”。她解释说:“这是在‘儿’高频率使用过程中韵母脱落而自成音节的结果。”那么同为自成音节的鼻音,为何休宁话读[n],温州话读[?]呢?因为休宁方言音系中没有后鼻音韵尾,温州方言中音系中没有前鼻音韵尾,“儿”音分别取[n]、[?]均为各自音系发展的特点使然[5]23-31。以上情况说明[n]、[?]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经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洞口方言“女儿”等词中自成音节的鼻辅音[]的本字就是“儿”。汉语方言中声母、韵母、声调的弱化是常见的现象。如果音节中声、韵、调的任意环节弱化了,那它就存在脱落的可能,因此洞口方言的[]是韵母弱化并脱落而自成音节的结果。
        2.洞口方言“女儿”“哪(这、那)儿”“猫儿”的读音分析洞口县城关镇以及黄桥镇称呼“女儿”为[man2121],实际上这是“晚女儿”的读音。不过这里的“晚女儿”并不表示最小的女儿,而是对女儿的昵称,比如:“你有几个晚女儿你有几个女儿?”还有“大晚女儿大女儿”“二晚女儿二女儿”“细晚女儿小女儿”等说法。可见“晚”的意义已经虚化,但和词尾“儿”同时带有亲切或疼爱的小称义,因此[man21]是“晚”的读音,[21是“女儿”的读音。准确地讲,[2]是“女”和“儿”的合音,这个合音取“女”字读音的声调(21调)【注文3】,取“儿”字读音的声韵[],即“女”字的声韵已被[]尾吞并。
二、洞口方言儿尾[]的来源
    (一)汉语各方言的儿尾[n]
    (二)洞口方言的儿尾[]可能来源于吴语
三、洞口县周边地区方言儿尾词的残留
四、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赣东北徽语浮梁三地话的“儿尾”和“儿化”[J]. 付欣晴,胡松柏.  华中学术. 2016(01)
[2]湘语的小称研究——兼与相关方言比较[J]. 罗昕如,李斌.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4)
[3]湖南省的汉语方言(稿)[J]. 陈晖,鲍厚星.  方言. 2007(03)
[4]湘语和赣语的混血儿——隆回高坪话[J]. 刘道锋.  邵阳学院学报. 2003(04)
[5]南部吴语的小称[J]. 曹志耘.  语言研究. 2001(03)
[6]徽语的小称音变和儿化音变[J]. 赵日新.  方言. 1999(02)
[7]赣语中带[-n]尾的“女”字[J]. 魏钢强.  方言. 1997(03)
[8]鉴江流域粤语的“儿”后缀和高升调[J]. 李健.  方言. 1996(03)
[9]黎川方言的仔尾和儿尾[J]. 颜森.  方言. 1989(01)
[10]江西方言的分区(稿)[J]. 颜森.  方言. 1986(01)

硕士论文
[1]江西赣方言小称研究[D]. 张贵艳.江西师范大学 2017
[2]湖南冷水江(锡矿山)方言语音研究[D]. 姜安.福建师范大学 2014
[3]江西赣语词汇变音探究[D]. 万小梅.华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18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018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d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