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索绪尔与保罗之关联——以两组二分概念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07 18:25
  语言学界对索绪尔思想源流的考察范围虽广,但所涉及的史学研究方法仍有待释清。本文以区分语言静态与动态的两组二分概念为例,重构索绪尔与保罗之间的联系,以此呈现理论源考中对研究史与思想史的区分。文章首先基于手稿、信件等已查实且可验证的一手史料,从研究史角度证明了保罗对索氏理论形成的影响;再通过对比《语言史原理》(第四版1909)与《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中的相关理论,从思想史角度揭示了两者的语言学思想由"有机体"概念一脉相承,但又因分别选择了个体和社会作为研究视点,进而发展出各自的理论体系。最后,重新探讨了两人及其理论在语言学发展史中的角色和地位。 

【文章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0,52(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索绪尔与保罗之关联——以两组二分概念为例


索绪尔:“历时”视角

保罗,语法


表1中,带有角标的小写字母a、b代指具体的个体言语行为;带有角标的大写字母A、B代表个体“心理有机体”;加双引号的字母代表社会层面的语言状态;A与B之间的“×”代表前后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则预示着前后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其中,“心理有机体”——作为历史发展的真实载体——在保罗的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因为,在言语行为层面,说出的词仅是生理-物理产物,随着发声器官结束运动,说出的词便也踪迹全无,故在该层面并无直接因果联系(同上:28);在语言共同体层面,语言状态是抽象物,抽象物之间更无从观察变化的过程,只有变化的结果(同上:24);而“心理有机体”既留有已发生言语行为的痕迹,又决定着将要发生的言语行为,是唯一能够展现语言生命发展因果联系的对象,故而也是保罗语言理论的关键一环(同上:28)。若要揭示“心理有机体”的变化动因及规律,需尽可能多地观察言语行为,尽可能多地描述个体“心理有机体”,这样所得的语言状态才最接近实际情况(同上:29)。保罗对语言变化细节的关注,导致其“描写语法”中语言状态所对应的物理时间会尽可能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考察语言变化的细节(如图1)。图1中,纵向箭头代表物理时间,灰色阴影为一个共时状态。与之对应,“历史语法”则是考察语言变化的整个过程,通过罗列不同时刻的语言状态,使得语言随时间所经历的一切变化细节均得以呈现,由此探究其中的动因及规律(如图2)。图2.保罗:“历史语法”

保罗,索绪尔,语法


保罗:“历史语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索绪尔社会语言观源考[J]. 谢刚.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2]青年语法学派的“圣经”——论保罗《语言史原理》在西方语言学史中的地位[J]. 刘方.  德语人文研究. 2014(02)
[3]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源流考[J]. 左广明.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1)
[4]试论索绪尔语言学说的康德哲学渊源[J]. 李开.  语文研究. 2007(04)
[5]索绪尔的生命历程与思想脉络[J]. 申小龙.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6]对索绪尔语言理论根源的再思考——兼与姚小平先生商榷[J]. 龚晓斌.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7]索绪尔与保罗[J]. 屠友祥.  外语学刊. 2005(01)
[8]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经济学背景[J]. 向明友.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0(02)
[9]语言学史学基本概念阐释[J]. 姚小平.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03)
[10]共时与历时——布拉格学派理论研究之一[J]. 钱军.  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 1996(02)



本文编号:3069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069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1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