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味觉词的文化审视
发布时间:2017-04-21 10:01
本文关键词:汉语味觉词的文化审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汉语味觉词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类聚,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人们对味感知的经验,其本身就包含着汉民族对世界的认识与反映。但从语言学角度对“味”以及表味词语进行研究,即进行一种语言学意义上的味觉研究仍是当前文化语言学研究的空白之处。 文章写作结合了传统的训诂方法和文化语言学的观点,追循着两条相关的线索:一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对汉语味觉词进行整体构建和历时的分类分析,探索其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轨迹,阐释其变化的理据;二是通过汉语味觉词,剖析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由此,本文首先对汉语味觉词作了界定和分类,明确了讨论的范围,从宏观的角度构建起汉语味觉词的整体面貌。汉语味觉词包括具体味觉词和抽象味觉词两大类。文章接着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汉语味觉词对其进行历时的分析、研究。中国传统所说的表“五味”的味觉词自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还涉及其它一些常见的汉语味觉词。通过探源,明确了几类汉语味觉词“托物呈味”的文化理据。文章最终落脚于汉语味觉词与汉民族文化的联系上,从深层的观念文化上来阐释汉语味觉词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汉语味觉词的“联想意义”折射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内蕴。汉语味觉词系统体现了汉民族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透过汉语味觉词“和”,我们剖析汉民族崇尚“和”,讲究“中庸”的思维方式。通过汉语味觉词“美”,再现汉民族的原初审美取向。 本文的意义在于:第一、首先涉足了汉语味觉词这一领域,对汉语味觉词这一特殊类聚作了宏观的构建和微观的剖析,从汉语味觉词中发掘汉民族文化;第二、从文化的角度对汉语味觉词进行研究,拓展了文化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味 汉语味觉词 民族文化 思维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H136
【目录】:
- 引言6-8
- 一、味、味觉及味觉词的界定8-15
- (一) 味、味觉及味觉的生理机制8-9
- (二) 人类对味觉的认识9-11
- (三) 味觉词是语言与味觉之间连接的纽带、桥梁(从理论上探讨味觉词的形成过程)11-14
- (四) 味觉词的界定14-15
- 二、汉语味觉词概貌15-28
- (一) 汉语味觉词的类型15-16
- (二) 汉语基本味觉词“托物呈味”的文化理据16-23
- (三) 汉语中“辛(辣)”、“鲜”、“涩”等普通味觉词表味的文化理据23-26
- (四) 汉语抽象味觉词的最高境界——“和”与“美”26-28
- 三、汉语味觉词与汉民族文化的深层联系28-40
- (一) 文化的镜象:汉语味觉词联想意义对汉民族文化的“折射”28-31
- (二) “一沙一世界”:汉语味觉词对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反映31-36
- (三) 汉语味觉词“美”映现了味觉与汉民族原初审美取向的完美结合36-40
- 结语40-42
- 注释42-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 谢47-4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晓;;汉语味觉词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3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郭一诚;中韩感觉形容词的形态及语义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潘青艳;先秦汉语味觉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瑞娟;味:作为传统文学阅读理论类型的存在[D];北京大学;2011年
3 薛敬敬;现代汉语感官动词的隐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梁惠正;中韩味觉形容词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郑让红;维吾尔语、汉语、英语味觉词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6 娄爱华;汉语感官词模糊性与隐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7 丁慧;味觉形容词的句法特征和语义属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金善熙;汉韩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汉语味觉词的文化审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20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