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方位词教学

发布时间:2017-04-21 14:13

  本文关键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方位词教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汉语方位词概述、汉语中典型方位词的对比分析、留学生汉语方位词偏误类型分析、有关留学生方位词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几点建议等。第一部分汉语方位词概述主要包括:方位词的界定及分类、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及特点、方位词的时间表达、方位词的引申用法等内容;第二部分汉语中典型方位词的对比分析主要包括:方位词“上”与“里”、“里”与“中”、“上”与“下”、“内”与“里”以及“之间”、“之内”和“中间”,还有对举类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等的对比分析;第三部分留学生汉语方位词偏误类型分析主要谈及留学生汉语方位词使用中的杂糅、误加、错用、缺漏等偏误类型;第四部分有关留学生方位词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几点建议包括:直观式教学,如图解法、演示法;语境操练,多做例句、多练习,让学生在语境操练中形成语言习惯;启发式教学,引导性地发现法;设计课堂教学小游戏等。 研究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收集学生的方位词偏误语料,将学生课堂语言、课后作业、作文以及考试中出现的含有方位词偏误的例句进行整理分类,同时还搜集了留学生生活语言中的语料。写作过程中查阅了有关方位词的著作、论文,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得出方位词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指导教学。
【关键词】:汉语 第二语言 方位词 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0
  • 第一章 汉语方位词概述10-23
  • 第一节 方位词的界定及分类10-14
  • 第二节 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及特点14-17
  • 第三节 方位词的时间表达17-21
  • 一、方位词与时间词组合表示时间18
  • 二、方位词与数量结构组合表示时间18-19
  • 三、方位词与一般名词组合表示时间19-20
  • 四、方位词与指示代词组合表示时间20
  • 五、方位词与动词(动词小句)组合表示时间20
  • 六、方位词与形容词(形容词小句)组合表示时间20-21
  • 七、对举类方位词的时间表达21
  • 第四节 方位词的引申用法21-23
  • 第二章 汉语中典型方位词的对比分析23-35
  • 第一节 方位词“里”和“中”的对比23-25
  • 第二节 方位词“上”和“里”的对比25-27
  • 第三节 方位词“上”和“下”的对比27-29
  • 第四节 方位词“内”和“里”的对比29-31
  • 第五节 方位词“之间”、“之内”和“中间”的对比31-33
  • 第六节 对举类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的对比33-35
  • 第三章 留学生汉语方位词偏误类型分析35-38
  • 第一节 缺漏35
  • 第二节 误加35-36
  • 第三节 错用36-37
  • 第四节 杂糅37-38
  • 第四章 有关留学生汉语方位词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几点建议38-46
  • 第一节 直观式教学38-41
  • 第二节 语境操练41-42
  • 第三节 启发式教学42-43
  • 第四节 设计教学游戏43-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作会 ,王光华;琐谈方位词与方位短语[J];九江师专学报;1988年03期

2 吴宝柱;满语方位词附加成分辨析[J];满语研究;1996年02期

3 张清常;;方位和方向在中华民族语言中的一个小小问题——兼答《〈北京街巷名称中的14个方位词〉补正》[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4 谢红华;单双音节同义方位词补说[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5 陶氏河宁;方位词“上”与“tren”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年06期

6 李洁;;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方位词范畴化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吕琳琳;;浅析中日方位词“中”(なか)“上”(うえ)和“里”“上”[J];科学大众;2007年02期

8 何瑶;汉英方位词的文化蕴涵[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9 窦融久;方位词“上”管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10 卢英顺;现代汉语词类二题[J];汉语学习;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俭明;;汉语与世界[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李广瑜;;当前汉语国际化的机遇、挑战及对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3 余瑾;;汉语国际推广若干问题思考[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4 王建勤;;汉语国际传播标准的学术竞争力与战略规划[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5 李尚凯;;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汉语学习心态[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买志玉;赵丹;昝红英;张坤丽;;基于例句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孙蕾;;方位词语义辨析[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颖;张侃;;方位词视觉突显的刺激-刺激相容性与刺激-反应相容性[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魏向清;;外向型汉英词典编纂的文化传播及其原则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需求: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驻湖南记者 李洁;“汉语桥”传递中国文化梦想[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刘菲;逾70国10万学生踊跃参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采访者 王东 商报记者;汉语国际推广的“短板”短在哪里?[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5 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怀成;汉语:柏林国际语言展上的“主宾语言”[N];光明日报;2010年

6 记者 丁大伟;西班牙汉语年圆满结束[N];人民日报;2011年

7 王雯;韩国汉语学习图书市场升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8 黑龙江大学 江宇冰;全球化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双落;汉语,别在自己的故乡走失[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柴葳;多元文化融合催生全球汉语热[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浩宇;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WAI WAI THI (邹丽冰);缅甸汉语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清平;“里”、“里面(头、边)”的共时历时考察及方位词的双音化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YAP TENG TENG(叶婷婷);马来西亚高校汉语作为二语教学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吴峰;泰国汉语教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蔡凤珍;L2(汉语)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L3(英语)习得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蔚茵;现代汉语方位词词类地位实证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闻胜海;《贤愚经》单音节后置方位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金樱;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阮氏玄庄;越南学生习得汉语方位词空间隐喻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5 杜氏红绒;“X上”中方位词“上”汉越对译考察[D];吉林大学;2012年

6 林泰星;汉语方位词“上、下”和韩语方位词“(?)”语义对比与偏误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王博;汉语带有方位词“前/后”的表人名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房长青;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方位词教学[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周铮;留学生习得汉语“上/下”类方位词的偏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金恩京;关于提高韩国高中生汉语交际能力方法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方位词教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20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0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