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变体中分析型致使构式变异研究——多分类逻辑斯蒂回归建模

发布时间:2021-05-26 12:31
  以往对于汉语分析型致使构式的研究较少关注其在语言变体维度上的变异。本研究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基于跨变体语料库,使用多分类逻辑斯蒂回归考察了影响致使词"使"、"令"、"让"选择的句法、语义、语言变体等因素。研究发现:1)"令"构式用于关系从句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小句类型,其结果谓词倾向于使用形容词,被使者常充当感事。2)相较于"令","使"和"让"都更偏好及物动词作为结果谓词、排斥充当感事的被使者。3)当被使者为定指或充当受事时"使"的概率显著提高;而"让"更倾向于充当施事的被使者,当被使者为客体时"让"的概率显著降低。4)"语言变体"与"小句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中国大陆地区汉语中"使"和"让"在不同小句类型中的概率差异更大;中国台湾地区汉语和新加坡汉语中"小句类型"对"使"和"让"概率的影响较小,且"让"的概率总是高于"使";而三个变体在"令"的用法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本文展示了认知社会语言学将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整合在同一框架内进行考察的优势,并在更多数据和参项的基础上丰富了汉语分析型致使构式与汉语变体变异的研究。 

【文章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1.引言
2.前人研究
    2.1 分析型致使构式的多因素研究
    2.2“使”、“令”、“让”致使用法的研究
3.语料来源和标注
4.数据分析和结果
    4.1 多分类逻辑斯蒂回归建模
    4.2 模型结果
        4.2.1 自变量的主效应
        4.2.2 自变量的交互效应
5.讨论
    5.1“令”、“让”、“使”的用法差异
    5.2 关于变体变异的讨论
6.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英汉与格交替现象的多因素研究[J]. 张懂,许家金.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02)
[2]认知语言学定量研究的几种新方法[J]. 张炜炜,刘念.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01)
[3]“使令句”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变化[J]. 曹晋.  语言科学. 2011(06)
[4]从类型学参项看普通话中分析型致使结构的句法类型及其语义表现[J]. 牛顺心.  语言研究. 2008(01)
[5]普通话中致使词的三个语法化阶段[J]. 牛顺心.  社会科学家. 2007(03)
[6]以概率为基础的语言研究[J]. 桂诗春.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01)
[7]论汉语使役句[J]. 何元建,王玲玲.  汉语学习. 2002(04)
[8]汉语的双施力结构式[J]. 项开喜.  语言研究. 2002(02)
[9]使令类动词和致使词[J]. 刘永耕.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博士论文
[1]汉语迂回致使结构的多维度研究[D]. 杨江锋.浙江大学 2016
[2]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 宛新政.复旦大学 2004
[3]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 周红.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06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206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e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