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美国学生习得普通话第三声的声调变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2 21:00

  本文关键词:美国学生习得普通话第三声的声调变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以初级、中级、高级汉语水平的美国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学习者习得普通话第三声的声调变异情况,以了解情境语境和上下文语境对学习者声调变异的影响,以及学习者习得普通话第三声的动态发展过程。 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 研究1:旨在考察朗读单音节字表、朗读双音节词表和朗读句子这三种情境语境对美国学生第三声声调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学生的第三声声调变异受到了情境语境的影响,但具体表现与假设相反:在句子情境中第三声的发音好于在双音节词中,在双音节词情境中第三声的发音好于在单字中。 研究2:旨在考察第三声位置和搭配声调这两种上下文语境对美国学生第三声声调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三声位置只对初级汉语水平的美国学生第三声声调变异产生影响,初级学生在X+3组合中将第三声发正确的比例明显大于在3+X组合中;而搭配声调则对初、中、高三个水平的美国学生第三声声调变异均产生影响,当搭配第三声或第四声时,学生将第三声发正确的比例大于搭配第一声或第二声的组合。 研究3:旨在考察美国学生习得普通话第三声的动态发展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逐步提高,第三声自由变体隐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第三声声调变体中标准变体的数量逐渐增多,非标准变体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还呈现出集中和规律性的趋势。美国学生第三声声调变异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其中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本研究还发现,在声调习得初级阶段,美国学生第三声协同发音中,后调的预期作用占主导地位;到了高级阶段,前调的后续作用更突出。 本研究提出了对情境效应本质的重认识,讨论了语言特征难度与情境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指出“注意力程度”只是影响中介语变体的众多因素之一。针对不同研究对象、不同语言特征时,,众多因素会发生此消彼长的竞争变化,从而产生各种情境效应。在解释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对“中介语风格连续体”理论作三方面的补充。
【关键词】:普通话第三声 声调变异 声调习得 对外汉语声调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6
  • 目录6-8
  • 表格目录8-9
  • 图形目录9-10
  • 1. 选题缘起及选题意义10-12
  • 1.1 选题缘起10-11
  • 1.2 选题意义11-12
  • 2. 相关研究综述12-32
  • 2.1 语言变异研究的发展历程12-13
  • 2.2 语言变异的研究方法13-14
  • 2.3 语言变异的研究内容14-18
  • 2.3.1 系统变异14-16
  • 2.3.2 非系统变异16-18
  • 2.4 语音变异研究18-20
  • 2.5 汉语声调变异研究20-29
  • 2.5.1 汉语声调本体研究20-23
  • 2.5.1.1 普通话声调本体理论研究21-22
  • 2.5.1.2 北京话的协同发音声调表22-23
  • 2.5.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声调教学的研究23-25
  • 2.5.2.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声调教学的顺序23-24
  • 2.5.2.2 对外汉语教材对声调教学的安排24-25
  • 2.5.3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声调习得的研究25-29
  • 2.5.3.1 关于留学生母语背景的声调习得研究25-27
  • 2.5.3.2 关于调域错误和调型错误的研究27-28
  • 2.5.3.3 关于美国学生习得汉语声调的难度顺序研究28-29
  • 2.6 小结29-32
  • 2.6.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声调研究述评29-30
  • 2.6.2 尚待研究的问题30-32
  • 3. 本文研究的问题及研究假设32-33
  • 3.1 本文研究的问题32
  • 3.2 研究假设32-33
  • 4. 实验研究一 情境语境对美国学生第三声声调变异的影响33-52
  • 4.1 研究目的33
  • 4.2 研究方法33-34
  • 4.2.1 研究设计33
  • 4.2.2 被试33
  • 4.2.3 实验材料33-34
  • 4.2.4 研究过程34
  • 4.2.5 因变量的测量指标34
  • 4.3 结果分析34-36
  • 4.4 讨论36-52
  • 5. 实验研究二 上下文语境对美国学生第三声组合声调变异的影响52-68
  • 5.1 研究目的52
  • 5.2 研究方法52
  • 5.2.1 研究设计52
  • 5.2.2 被试52
  • 5.2.3 实验材料52
  • 5.2.4 研究过程52
  • 5.2.5 因变量的测量指标52
  • 5.3 结果分析52-56
  • 5.4 讨论56-68
  • 6. 实验研究三 美国学生习得第三声的动态发展过程68-72
  • 7. 结论及其对教学的意义72-76
  • 附注76-77
  • 参考文献77-82
  • 附录82-90
  • 后记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海峰;;莱芜方言清入声归派的变化——一种正在进行中的声调变异现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亓海峰;;招远方言声调格局的变异[J];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3 李连进;李彬;;左江土白话声调变异成因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孙德平;;江汉油田话“潜”字声调变异调查研究[J];语言研究;2009年01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严彦;美国学生习得普通话第三声的声调变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李彬;左江土白话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学生习得普通话第三声的声调变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1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21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e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