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衔接、主位与HSK作文分数的相关性

发布时间:2021-06-10 00:39
  “计算机自动评分系统”是指对于已经录入计算机的文本,计算机自动对其进行语句分析等操作,继而经过一套规则的计算判定出最终的作文分数。这项技术在国外已经实际应用于一些标准化考试中。在主观题的批改上,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阅卷效率。而目前国内的HSK考试作文部分依然采取较为传统的人工评分方式,虽然经过十余年的验证,证明其效度良好,但人工评分的方式依然不可避免地带有阅卷人的主观性。国外已有的“计算机自动评分系统”在运行计算时,其对于文本分数的判定依据往往集中在“复杂度、准确度、流畅度”这些句法和词法层面上,比如是否有错词错句、标点使用是否准确、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多少个不同的词这些指标,而对于语义层面的文本特征的抓取则很少,至于语篇层面的主位推进模式这样的指标更是很少有前人进行过考察。基于此,与前人多数集中于“复杂度、准确度、流畅度”的研究成果相呼应,本文做出这个选题,以“衔接”和“主位”作为文本特征的切入点,考察这两类特征的共计29项指标与HSK已有的作文分数的“相关性”。所选的150篇语料均来自“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在时间上前后涵盖十余年的跨度。在方法上,我们首先对文本中的各项指标进行人工... 

【文章来源】: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HSK作文考试自动评分系统研发的需要
        二、衔接理论、主位理论在二语研究领域的不足
        三、同角度研究中基于语用层面的考察不足
    第二节 主要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成果综述
    第一节 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一、衔接理论的本体研究
        二、衔接理论的应用研究
    第二节 主位理论研究综述
        一、“主位结构”理论的本体研究
        二、“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本体研究
        三、“主位结构理论”的应用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材料
        一、语料库
        二、抽样方法
        三、样本
        四、样本选取依据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逐步回归法
        二、方差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过程
        一、语料人工标注
        二、“衔接”指标标注样例
        三、“主位结构”指标标注样例
        四、“主位推进模式”指标标注样例
        五、标注结果录入软件
        六、执行计算
        七、观察图表,分析结果
第四章 衔接各项指标分析
    第一节 衔接各项指标的总体分布
    第二节 “衔接-分数”的线性关系分析
        一、“衔接-分数”关系的走势
        二、“衔接-分数”的线性回归分析
    第三节 衔接余下指标在各水平组间的差异分析
        一、“动词性省略”指标不同水平组间的比较
        二、“同义”指标不同水平组间的比较
        三、“局部”指标不同水平组间的比较
        四、“名词性替代”“名词性省略”和“上下义”的组间比较..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主位结构各项指标分析
    第一节 主位结构各项指标的总体分布
    第二节 “主位结构-分数”的线性关系分析
        一、“主位结构-分数”关系的走势
        二、“主位结构-分数”的线性回归分析
    第三节 主位结构余下指标在各水平组间的差异分析
        一、“多重主位”指标在不同水平组间的比较
        二、“人际主位”指标在不同水平组间的比较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主位推进模式各项指标分析
    第一节 主位推进模式各项指标的总体分布
    第二节 “主位推进模式-分数”的线性关系分析
        一、“主位推进模式-分数”关系的走势
        二、“主位推进模式-分数”的线性回归分析
    第三节 主位推进模式余下指标在各水平组间的差异分析
        一、“交叉型”指标不同水平组间的比较
        二、“跳跃型”指标不同水平组间的比较
        三、“结合型”指标不同水平组间的比较
        四、“延续型”、“派生型”指标不同水平组间的比较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启发
        一、为研发HSK作文电子评分系统提供借鉴
        二、培养学生的“句段”意识
        三、引入“主位推进模式”概念指导教学
    第二节 结论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附录1 所用语料在语料库中的原文索引
附录2 衔接指标的框架和标准
附录3 主位结构指标的框架和标准
附录4 主位推进模式指标的框架和标准
附录5 所用语料的人工标注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本文编号:3221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221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6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