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诗中祖国母亲隐喻的多维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5 12:55
隐喻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开拓出不同的领域:有的偏重神经机制,有的偏重逻辑的计算,有的偏重真实语料……在一部分研究者那里,隐喻研究则越来越强调语境的意义,更多地与社会建立互动,关照各种语料;这其中,有一些认知语言学家又回到了传统隐喻研究所关注的文学文本中,并作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有益开拓。本文基于对认知语言学的现有研究成果的借鉴,在认知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化心理学、古典文献学等学科的相关成果和方法的帮助下,以现代汉语新诗为语料,多维度地对其中的祖国母亲隐喻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新诗中祖国母亲隐喻,来呈现不同时期国人心中的祖国形象的构成情况和祖国观念的变迁路径。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价值、语料来源以及研究思路。第二章通过梳理传统诗学、认知诗学、批评隐喻分析的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界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第三章对汉语新诗中的祖国母亲隐喻的表现类型和历史变迁,即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相对全面的描述。第四章至第七章则分别从认知、文化、社会三个维度对汉语新诗中的祖国母亲隐喻展开分析。第四章以第三章中纵向分析所得的不同阶段的祖国母亲隐喻为分析对象,运用...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价值
1.3 语料来源
1.4 研究思路与整体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应用理论及研究方法
1.4.3 整体框架
第二章 诗歌隐喻研究述评
2.1 传统的诗歌隐喻观
2.1.1 中国传统诗歌隐喻观
2.1.2 西方古典诗歌隐喻观
2.2 认知诗学与诗歌隐喻研究
2.2.1 认知诗学的兴起
2.2.2 诗歌隐喻的认知诗学研究
2.3 批评隐喻分析与诗歌隐喻研究
2.3.1 批评隐喻分析概说
2.3.2 批评隐喻研究对诗歌隐喻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祖国母亲隐喻的表现类型和历史变迁
3.1 祖国母亲隐喻的表现类型
3.1.1 名词性隐喻
3.1.2 动词性隐喻
3.1.3 形容词性隐喻
3.1.4 其他
3.2 祖国母亲隐喻的历史变迁
3.2.1 “祖国”一词的语义溯源
3.2.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游子的母亲
3.2.3 抗战时期:受难的母亲
3.2.4 建国后至文革前夕:新生的母亲
3.2.5 文革后:复活的母亲
3.2.6 祖国母亲隐喻的式微和变异
第四章 祖国母亲隐喻的语言认知分析
4.1 祖国母亲的概念隐喻分析
4.1.1 “游子的母亲”
4.1.2 “受难的母亲”
4.2 祖国母亲的概念整合分析
4.2.1 “新生的母亲”
4.2.2 “复活的母亲”
第五章 祖国母亲隐喻的文化认知分析
5.1 文化模型与概念隐喻
5.1.1 文化模型简说
5.1.2 文化模型与概念隐喻
5.2 母亲的文化模型分析
5.2.1 “母亲”一词的语义溯源
5.2.2 中国古代典籍中母亲的文化模型
5.2.3 母亲文化模型与“孝”
5.2.4 汉语中的母亲与自我认知
5.3 汉语中母亲的文化模型对祖国母亲隐喻的影响
第六章 祖国母亲隐喻的社会认知分析
6.1 祖国母亲隐喻兴起的社会历史语境
6.1.1 “祖国醒狮”隐喻的衰落
6.1.2 “祖国母亲”隐喻的兴起
6.2 祖国母亲隐喻对社会话语生产的影响
第七章 祖国隐喻的实证调查
7.1 问卷调查的目的及方法
7.1.1 调查目的
7.1.2 调查对象
7.1.3 调查方法
7.2 小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7.2.1 小学二年级调查结果分析
7.2.2 小学五年级调查结果分析
7.3 初中生调查结果分析
7.3.1 初一调查结果分析
7.3.2 初三调查结果分析
7.4 高中生调查结果分析
7.4.1 高二调查结果分析
7.4.2 高三调查结果分析
7.5 大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7.5.1 大二调查结果分析
7.5.2 大四调查结果分析
7.6 当代中国青少年对祖国概念的认知特点
第八章 结语
8.1 本文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不足之处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清“睡狮”形象探源[J]. 石川祯浩.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2]洛夫诗歌的隐喻语义认知模式研究[J]. 沈玲. 新学术. 2008(02)
[3]闻一多与《七子之歌》——纪念父亲百年诞辰[J]. 闻立鹏. 新文化史料. 1999(04)
[4]甘肃宋金墓“二十四孝”图与敦煌遗书《孝子传》[J]. 魏文斌,师彦灵,唐晓军. 敦煌研究. 1998(03)
[5]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 束定芳. 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 1996(02)
本文编号:3231092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价值
1.3 语料来源
1.4 研究思路与整体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应用理论及研究方法
1.4.3 整体框架
第二章 诗歌隐喻研究述评
2.1 传统的诗歌隐喻观
2.1.1 中国传统诗歌隐喻观
2.1.2 西方古典诗歌隐喻观
2.2 认知诗学与诗歌隐喻研究
2.2.1 认知诗学的兴起
2.2.2 诗歌隐喻的认知诗学研究
2.3 批评隐喻分析与诗歌隐喻研究
2.3.1 批评隐喻分析概说
2.3.2 批评隐喻研究对诗歌隐喻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祖国母亲隐喻的表现类型和历史变迁
3.1 祖国母亲隐喻的表现类型
3.1.1 名词性隐喻
3.1.2 动词性隐喻
3.1.3 形容词性隐喻
3.1.4 其他
3.2 祖国母亲隐喻的历史变迁
3.2.1 “祖国”一词的语义溯源
3.2.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游子的母亲
3.2.3 抗战时期:受难的母亲
3.2.4 建国后至文革前夕:新生的母亲
3.2.5 文革后:复活的母亲
3.2.6 祖国母亲隐喻的式微和变异
第四章 祖国母亲隐喻的语言认知分析
4.1 祖国母亲的概念隐喻分析
4.1.1 “游子的母亲”
4.1.2 “受难的母亲”
4.2 祖国母亲的概念整合分析
4.2.1 “新生的母亲”
4.2.2 “复活的母亲”
第五章 祖国母亲隐喻的文化认知分析
5.1 文化模型与概念隐喻
5.1.1 文化模型简说
5.1.2 文化模型与概念隐喻
5.2 母亲的文化模型分析
5.2.1 “母亲”一词的语义溯源
5.2.2 中国古代典籍中母亲的文化模型
5.2.3 母亲文化模型与“孝”
5.2.4 汉语中的母亲与自我认知
5.3 汉语中母亲的文化模型对祖国母亲隐喻的影响
第六章 祖国母亲隐喻的社会认知分析
6.1 祖国母亲隐喻兴起的社会历史语境
6.1.1 “祖国醒狮”隐喻的衰落
6.1.2 “祖国母亲”隐喻的兴起
6.2 祖国母亲隐喻对社会话语生产的影响
第七章 祖国隐喻的实证调查
7.1 问卷调查的目的及方法
7.1.1 调查目的
7.1.2 调查对象
7.1.3 调查方法
7.2 小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7.2.1 小学二年级调查结果分析
7.2.2 小学五年级调查结果分析
7.3 初中生调查结果分析
7.3.1 初一调查结果分析
7.3.2 初三调查结果分析
7.4 高中生调查结果分析
7.4.1 高二调查结果分析
7.4.2 高三调查结果分析
7.5 大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7.5.1 大二调查结果分析
7.5.2 大四调查结果分析
7.6 当代中国青少年对祖国概念的认知特点
第八章 结语
8.1 本文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不足之处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清“睡狮”形象探源[J]. 石川祯浩.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2]洛夫诗歌的隐喻语义认知模式研究[J]. 沈玲. 新学术. 2008(02)
[3]闻一多与《七子之歌》——纪念父亲百年诞辰[J]. 闻立鹏. 新文化史料. 1999(04)
[4]甘肃宋金墓“二十四孝”图与敦煌遗书《孝子传》[J]. 魏文斌,师彦灵,唐晓军. 敦煌研究. 1998(03)
[5]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 束定芳. 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 1996(02)
本文编号:3231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231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