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国内转喻认知研究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25 13:07
  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9—2018年CNKI数据库中转喻认知研究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剖析,探讨国内转喻认知研究的总体趋势、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问题。研究发现:1)国内转喻认知研究总体上呈现波浪形上升趋势;2)研究热点包括转喻本体研究、转喻与隐喻的关系研究、转喻在不同语言层面(词汇、语法、语用、语篇等)的应用研究等;3)研究前沿涵盖转喻与构式语法、语用推理、(概念)隐喻、范畴化、意象图式、转喻的本质与认知机制、语法转喻等;4)研究方法多为思辨研究,缺乏实证实验研究。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4(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国内转喻认知研究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1999—2018年国内转喻认知研究发文量

知识图,作者,强度


结合图2和表1可以得出:1)从作者发文数量上看,魏在江以14篇发文量位居榜首,其余依次是卢卫中、张辉、陈香兰、李勇忠、文旭、王寅、李克等。普赖斯定律(Price Law)认为,核心作者发文量需要满足公式:N=0.749 × (ηmax) 1/2(ηmax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根据表2可知,ηmax为14,则N = 5.243,即核心作者发文量可以设定为5 篇及以上,数据统计表明20人共同构成国内转喻认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体。2)从合作关系强弱上看,学者多为独立研究,没有明显的群体合作态势。3)从发文突现强度上看,李勇忠的发文突现强度最高,接下来依序为刘正光、吴淑琼、文旭、张辉等。对比发文频次与突现强度列表可知,这两个因素不一定成正相关,例如刘正光的发文频次不在前20以内,其发文突现强度却名列第2位,起始时间为2004年。通过检索文献发现,刘正光在2004—2007年在核心期刊共发表4篇论文,在短期内发文数量较多,因而突现强度数值较大。表1 发文频次与突现强度排名前20的作者 序号 作者 频次 序号 作者 突现强度 时间 1 魏在江 14 1 李勇忠 4.41 2004 2 卢卫中 12 2 刘正光 2.24 2004 3 张辉 10 3 吴淑琼 2.20 2010 4 陈香兰 10 4 文旭 2.11 2006 5 李勇忠 9 5 张辉 2.02 2000 6 文旭 9 6 江晓红 1.92 2010 7 王寅 9 7 李克 1.90 2008 8 李克 9 8 潘震 1.86 2010 9 林正军 8 9 李淑康 1.83 2010 10 王文斌 7 10 陈香兰 1.70 2005 11 杨忠 7 11 谭业升 1.63 2003 12 张建理 7 12 赵秀凤 1.45 2016 13 潘震 7 13 孙毅 1.38 2009 14 周福娟 6 14 黄洁 1.36 2008 15 江晓红 6 15 魏在江 1.33 2007 16 吴淑琼 6 16 卢卫中 0.00 2003 17 王天翼 5 17 王寅 0.00 2005 18 黄洁 5 18 林正军 0.00 2005 19 李淑康 5 19 王文斌 0.00 2005 20 谭业升 5 20 杨忠 0.00 2005

视图,关键词,视图


研究热点指某个领域内研究者普遍关注的话题,高频关键词是其锁定线索。[10]除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Keyword外,相关数据参数设置与前文相同,运行CiteSpace软件,生成图3。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的特色是展现出不同研究话题随着时间推移的演变趋势与相互关系,以及确定关键词节点首次出现的时间。图3节点标签代表关键词,节点总数为74个,节点之间的连线数量为70条,图谱密度为0.0259。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的共现强度。图3展示了国内转喻认知研究的热点视图是以最大节点“转喻”为中心形成一个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由节点大小、光圈以及节点和节点之间连线密集度可初步判定,国内转喻认知研究热点时间集中在2004—2013年。表2为频次与中心性排名前20的关键词。频次位居前五的关键词分别是:转喻(184)、隐喻(83)、认知语言学(50)、认知(45)、概念转喻(37),这些关键词代表了1999—2018年间居于核心的研究主题。中心性(centrality)是指发现和衡量节点重要性的指标,与节点的重要性成正比;其中,中心性大于0.10的关键词有10个,分别是:认知(0.74)、转喻(0.38)、概念隐喻(0.35)、认知语言学(0.34)、隐喻(0.28)、概念转喻(0.25)、范畴化(0.18)、意象(0.14)、概念整合(0.13)、意象图式(0.10)。这些关键词是转喻认知研究领域的关键节点,对转喻认知研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比关键词的频次与中心性列表可知,关键词的中心性与出现频次呈现不对等状态,两者并不成正比关系。例如,“意象”的出现频次为第16位,中心性排名却位于第8位;“言外转喻”“《黄帝内经》”“语言认知”的出现频次均居前20以内,而中心性却排在20位以外。此外,按关键词的中心性高低排列,出现了“习语”“句式”“体验哲学”“后现代哲学”“翻译”等新的关键词,这显示出转喻已与其他学科知识产生横向关联,初步形成了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意象图式的动词“入”的多义体系及意义连接机制探究[J]. 王佳琪,赵秀凤.  语言与翻译. 2018(02)
[2]语法转喻解读的认知语用机制探究——以汉语“很+N”构式为例[J]. 刘梅丽.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01)
[3]国际转喻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07-2016)[J]. 金胜昔,林正军.  外语研究. 2017(03)
[4]概念转喻的体验哲学观[J]. 魏在江.  现代外语. 2016(03)
[5]指称转喻在文学中的认知功能[J]. 周福娟.  外语教学. 2014(04)
[6]体验哲学视域下的隐喻和转喻界面研究[J]. 龚鹏程,王文斌.  外语研究. 2014(02)
[7]国际翻译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 李红满.  中国翻译. 2014(02)
[8]情感致使构式的认知转喻特质[J]. 潘震.  外语教学. 2014(02)
[9]范畴化理论视阈下“X+族”新词衍生的认知机制解读[J]. 郑珂,汪少华.  外国语文. 2014(01)
[10]言外转喻属性模式的微观操作层面分析[J]. 邹春玲,王浩然.  外语学刊. 2014(01)



本文编号:3249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249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e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