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副词“也”的历时与共时考察

发布时间:2021-06-25 20:00
  古汉语句中表小停顿的语气词“也”字在高频判断语境中吸收了“认同”“主观”“强调”的语境义特征,又因占居状语的句法位置,从而获得了与古汉语“亦”字类同的功能意义特征。近似的语义和句法特征,在语用推理的作用下,句中小停顿的“也”字在六朝时代开始出现“类同”的表意功能,并从表语气的“也”字中分立,与原表类同作用的副词“亦”展开语用竞争。唐、宋以后汉语内部言语形式的调整,口语化生态空间日益扩大,适合于口语表达的副词“也”字最终淘汰了副词“亦”字,取得汉语中表“类同”义的主要语用地位,其动因源于语境感染,重新分析,汉语书面表达口语化的制约。新出现的副词“也”,经历了魏晋六朝至隋唐五代的语用起步期、宋元明清的语用发展期、近现当代的语用繁盛期等阶段。其间,副词“也”字的句法作用日益多样、功能日益拓展、句法结构日益复杂化,但其基本表意功能“类同”一直贯穿始终。在基本表意功能的作用下,副词“也”句位分布呈现出两个体系:小句体系和复句体系。在小句中主要有三种形式:A式(“也”+VP),B式(NP+“也”+VP),C式(VP/AP+“也”+VP/AP),其中,B式是强势分布,三种分布优先序列为B式>A...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回顾
    四、研究视角与框架
    五、语料说明
第一章 副词“也”的出现及其基本表意功能的来源
    第一节 副词“也”的出现与语用占位
        一、副词“也”的出现
        二、语用占位
    第二节 基本表意功能的形成
        一、频现判断语境:吸收语境义特征
        二、游离句中:获得状位的句法特征
        三、“类同”义的获得
        四、动因说明
    小结
第二章 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的历史流变
    第一节 早期案例中表意功能考察
        一、早期案例:基本表意功能的确立
        二、基本表意功能的早期形式表现
    第二节 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的时代流变
        一、表意功能的语用起步期
        二、表意功能的语用分化期
        三、表意功能的语用拓展期
    小结
第三章 副词“也”的基本表意功能的现时状态
    第一节 “类同”义的下位类型
    第二节 “类同”作用中的“也”字句位分布
        一、小句中句位分布
        二、复句中句位分布
        三、小句与复句分布和值比
    第三节 “类同”义中“也”字前后项成分的配置
        一、“也”前项成分性质与倾向
        二、“也”后项成分性质与倾向
        三、“也”前后项形式配置的制约条件和限制
    第四节 “类同义中“也”字前后成分的韵律模式
        一、韵律词、重音与停顿
        二、“也”标句的轻重音、停顿与语调
        三、韵律倾向统计数据与优先序列
    第五节 “类同”义的价值
        一、引申价值
        二、预设价值
    小结
第四章 基本表意功能的引申:表示次要
    第一节 引申的理据
        一、联想思维的存在
        二、语义层级的制约
        三、优选的配置
    第二节 “表示次要”的句法类型
        一、因果型
        二、转折型
    第三节 “表示次要”的语用功用
        一、“表示次要”下的组词功能
        二、“表示次要”下的句、篇功能
    小结
第五章 基本表意功能的再引申:表语气
    第一节 从“次要”到“委婉”
        一、“委婉”功能的来源和类型
        二、“委婉”功能的句法
    第二节 从“无类同”到“强调类同
        一、“强调”功能的来源与类型
        二、“强调”功能的句法
    小结
第六章 基本表意功能的配套复用
    第一节 配套复用的句法
        一、配套复用的句法表现形式
        二、配套复用的结构成分
    第二节 配套复用的条件
        一、语义条件
        二、语用条件
    第三节 配套复用的功能
        一、形式上的整齐规整作用
        二、语义上的并类列举作用
        三、语篇上的衔接作用
    小结
第七章 与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相关的认知问题
    第一节 副词“也”的比较问题
        一、“比较”是“类同”的前提和基础
        二、汉语表达“类同”的方式
        三、副词“也”诱发的比较类型
        四、单比与通比结构的核心组配与语义特征
        五、单比、通比句模与规约
        六、单比、通比“也”的语用差
    第二节 副词“也”的主观性
        一、主观性与主观化
        二、副词“也”的主观量级
        三、主观性对句法限制的消解
    第三节 副词“也”的推理模型
        一、推理:从语用到经验
        二、副词“也”常见的推理模型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刊发的文章和主持的课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副词“也”的量级含义研究[J]. 邓川林.  中国语文. 2017(06)
[2]现代汉语副词“也”的研究现状及其问题[J]. 储一鸣.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3]语用推理的经验本质[J]. 吴亚欣,柳皓.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5(01)
[4]从“来”的代动词用法谈汉语句法语义的修辞属性[J]. 张伯江.  当代修辞学. 2014(04)
[5]概率两重性探讨[J]. 季爱民.  铜陵学院学报. 2014(01)
[6]句法结构隐含义的显现与句法创新[J]. 江蓝生.  语言科学. 2013(03)
[7]《时、体与认识情态的认知研究》述介[J]. 赵永峰.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01)
[8]“都”与“也”在任指句中的异同[J]. 巴丹,张谊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9]浅析《诗经》中的“也”字句[J]. 胥譞璇.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2(03)
[10]“也”、“亦”在唐代文献中的分布研究——以《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中的语料为例[J]. 张立昌.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中几类预设触发语研究[D]. 许光灿.南开大学 2014
[2]现代汉语焦点标记词研究[D]. 刘林.复旦大学 2013
[3]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 陈鸿瑶.东北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副词“也”的偏误分析[D]. 李伟娜.渤海大学 2016
[2]“也+X”词汇化研究[D]. 刘飞来.湖南师范大学 2015
[3]“都”与“也”在相关构式中的异同[D]. 巴丹.上海师范大学 2011
[4]副词“也”的习得情况考察[D]. 李静颖.复旦大学 2010
[5]普通话儿童习得附加焦点助词“也”的实验研究[D]. 姚倩.北京语言大学 2009
[6]现代汉语“V也VP了”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 高同英.华中师范大学 2008
[7]副词“也”的主观性分析[D]. 范熙.华南师范大学 2007
[8]“V1也V1P”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 王霞.湖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49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249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1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