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字图像游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5 20:27
当代“汉字图像游戏”,指的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汉字图像的再设计,这个过程包含记忆的追溯与自由情感的表达,从而使这些汉字图像具备了游戏的特征。从形式表现上看,它以游戏本身为主体,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图”的样式;从审美内核上看,它是关于汉字图像之“象”的精神现象学。游戏与汉字图像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一方面汉字图像所具备的“象思维”为游戏提供了规则和理念,另一方面游戏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感,促使人类创造出了越来越多的生动有趣、人文化的汉字图像作品。在审美层面,当代汉字图像游戏包含三个维度。首先是视觉文本的建构,既包含着当代汉字图像游戏的形式要素,也包含着这些形式要件之间所构成的游戏样式;其次,当代汉字图像游戏作为有表现力的形式,是以表象、象征、抽象、直觉空间实现图像游戏的空间造景意境,而这一过程蕴藏着的是不可见的情感意蕴;最后,对当代的汉字图像游戏的审美,还需要有审美的“眼”光,以此掌握游戏的精髓。作为媒介的当代汉字图像游戏,其流行与传播,一方面显示着汉字图像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影响力;另一方面,汉字图像游戏的形式,在不断吸收着国外文化,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但随着图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话语地位,人们在...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汉字图像游戏”的界定
第一节 “游戏”本质
一、游戏的主体
二、人:游戏的观看者
三、游戏:作为汉字图像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汉字图像”本质
一、“象”与“象思维”
二、汉字的“图”像化
第二章 当代汉字图像游戏的审美建构
第一节 视觉文本的建构
一、图像的构成
二、游戏的样式
第二节 有表现力的形式
一、意境:造景空间的表现力
二、意蕴:不可见的情感表现
第三节 审美的“眼”光
一、“意义”的绑架与流失
二、解救“吾意义”
第三章 当代汉字图像游戏的流行与传播
第一节 迈向世界的汉字图像
第二节 历久弥新的汉字图像
一、西风东来
二、新媒体时代的召唤
第三节 何去何从的汉字图像
一、警惕“媒介暴力”
二、警惕“娱乐至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字美学研究刍议:以若干词学核心概念用字为例[J]. 朱崇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2]“汉字图象”的美学观照[J]. 骆冬青.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3]艺术对文字的运用和滥用——论“八五新潮”中的“汉字”艺术[J]. 汪民安. 文艺研究. 2016(05)
[4]汉字图像还原与文学接受的一个缺环——以词学核心概念“雅”字为例[J]. 朱崇才. 江海学刊. 2016(01)
[5]汉字美学谱系的建构及意义[J]. 朱崇才. 江苏社会科学. 2014(06)
[6]图象先于声音——论汉字美学的根本特质[J]. 骆冬青. 江苏社会科学. 2014(05)
[7]汉字形体美学初论[J]. 董春晓.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8]象形、象意与表意——论汉字审美符号的存在方式[J]. 骆冬青.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9]西方“游戏说”的演变历程[J]. 洪琼. 江海学刊. 2009(04)
[10]民间吉祥文字创作的伦理观念[J]. 郭小强. 文艺研究. 2009(03)
博士论文
[1]汉字与中国设计[D]. 李丛芹.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硕士论文
[1]台湾图像诗语图关系研究[D]. 李一.山东大学 2014
[2]中国现代美术字的起源与流变研究[D]. 王承振.苏州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49897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汉字图像游戏”的界定
第一节 “游戏”本质
一、游戏的主体
二、人:游戏的观看者
三、游戏:作为汉字图像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汉字图像”本质
一、“象”与“象思维”
二、汉字的“图”像化
第二章 当代汉字图像游戏的审美建构
第一节 视觉文本的建构
一、图像的构成
二、游戏的样式
第二节 有表现力的形式
一、意境:造景空间的表现力
二、意蕴:不可见的情感表现
第三节 审美的“眼”光
一、“意义”的绑架与流失
二、解救“吾意义”
第三章 当代汉字图像游戏的流行与传播
第一节 迈向世界的汉字图像
第二节 历久弥新的汉字图像
一、西风东来
二、新媒体时代的召唤
第三节 何去何从的汉字图像
一、警惕“媒介暴力”
二、警惕“娱乐至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字美学研究刍议:以若干词学核心概念用字为例[J]. 朱崇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2]“汉字图象”的美学观照[J]. 骆冬青.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3]艺术对文字的运用和滥用——论“八五新潮”中的“汉字”艺术[J]. 汪民安. 文艺研究. 2016(05)
[4]汉字图像还原与文学接受的一个缺环——以词学核心概念“雅”字为例[J]. 朱崇才. 江海学刊. 2016(01)
[5]汉字美学谱系的建构及意义[J]. 朱崇才. 江苏社会科学. 2014(06)
[6]图象先于声音——论汉字美学的根本特质[J]. 骆冬青. 江苏社会科学. 2014(05)
[7]汉字形体美学初论[J]. 董春晓.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8]象形、象意与表意——论汉字审美符号的存在方式[J]. 骆冬青.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9]西方“游戏说”的演变历程[J]. 洪琼. 江海学刊. 2009(04)
[10]民间吉祥文字创作的伦理观念[J]. 郭小强. 文艺研究. 2009(03)
博士论文
[1]汉字与中国设计[D]. 李丛芹.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硕士论文
[1]台湾图像诗语图关系研究[D]. 李一.山东大学 2014
[2]中国现代美术字的起源与流变研究[D]. 王承振.苏州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49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249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