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野人与之块”
发布时间:2021-08-16 19:26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的史实,后人对其中一句"野人与之块"的理解颇有争议。文章赞同"土块说"。文章是从字形探讨"凷"之本义;对"凷"与"蒉"何为本字进行阐述;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有关语句进行形式与意义的解读;探寻语境中"凷"的合理含义。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2020,(17)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本义分析:字形试读
(一)甲骨文中形的启示
(二)甲骨文中形的启示
(三)音韵线索
(四)辞书线索
二、本字分析:“凷”与“蒉”
三、语法分析:双及物构式与“致使—移动”构式
(一)A式
(二)B式及变体C式
(三)表示意义
四、语用分析:语境考察
(一)上下文语境分析
(二)情景语境分析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泛构式主义思想的语言基础[J]. 吴长安.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8(04)
[2]中国夏商时期到明清时期陶器器型的发展演变[J]. 王凯宏,沈业,裴志超. 艺术教育. 2016(06)
[3]上古汉语中与双宾语相关的几种句式[J]. 刘宝霞.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2)
[4]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 刘丹青. 中国语文. 2001(05)
[5]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中的体现[J]. 蒋绍愚. 古汉语研究. 1999(04)
[6]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 张伯江. 中国语文. 1999(03)
博士论文
[1]上古汉语给予动词研究[D]. 徐红.东北师范大学 2018
[2]汉语音转研究[D]. 吴泽顺.湖南师范大学 2004
[3]给予句研究[D]. 延俊荣.复旦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46251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2020,(17)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本义分析:字形试读
(一)甲骨文中形的启示
(二)甲骨文中形的启示
(三)音韵线索
(四)辞书线索
二、本字分析:“凷”与“蒉”
三、语法分析:双及物构式与“致使—移动”构式
(一)A式
(二)B式及变体C式
(三)表示意义
四、语用分析:语境考察
(一)上下文语境分析
(二)情景语境分析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泛构式主义思想的语言基础[J]. 吴长安.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8(04)
[2]中国夏商时期到明清时期陶器器型的发展演变[J]. 王凯宏,沈业,裴志超. 艺术教育. 2016(06)
[3]上古汉语中与双宾语相关的几种句式[J]. 刘宝霞.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2)
[4]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 刘丹青. 中国语文. 2001(05)
[5]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中的体现[J]. 蒋绍愚. 古汉语研究. 1999(04)
[6]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 张伯江. 中国语文. 1999(03)
博士论文
[1]上古汉语给予动词研究[D]. 徐红.东北师范大学 2018
[2]汉语音转研究[D]. 吴泽顺.湖南师范大学 2004
[3]给予句研究[D]. 延俊荣.复旦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46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34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