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论补语“上/下”句法同构现象及其语义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27 18:14
  作补语的“上”“下”的语义研究历来都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很多学者认识到现代汉语中存在补语“上”“下”句法同构现象,却鲜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现代汉语中“V上”“V下”句法同构现象表现为一些动词能够与“上”“下”组合,并且组合后句子表达的事件基本相同,但句子内部存在语义差异。本研究旨在对“V上”“V下”句法同构现象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分析,并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做出解释,再对“上”“下”的语义系统进行梳理。基于此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方法为语料分析法,以北语BCC语料库为主要检索工具,根据动词的使用频率选取三个均能与“上”“下”搭配的高频单音节动词:“写”“买”“花”构成的“V上”“V下”句法同构现象进行论述分析。笔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认为产生句法同构现象原因之一是动词词汇意义特征的影响,通过对动词不能同时跟“上”“下”两搭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多义动词对“V上”“V下”句法同构的影响更大;原因之二是语境不同造成的影响,句子语境中情态词的出现以及语篇语境都会弱化句法同构现象的内部语义差别,从而凸显出其共同语义;原因之三是识解方式导致的差异,在表达同一个事件时由于观察者选取的观察角度以及...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语料来源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回顾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第二章 前人对“上”“下”的语义研究
    2.1 “上”作补语的语义研究
    2.2 “下”作补语的语义研究
    2.3 “V上”“V下”语义不对称现象
    2.4 小结
第三章 “V上”“V下”句法同构现象描写及原因分析
    3.1 “V上”“V下”句法同构现象描写
        3.1.1 “写上”“写下”句法同构现象
        3.1.2 “买上”“买下”句法同构现象
        3.1.3 “花上”“花下”句法同构现象
        3.1.4 其他动词与“上”“下”搭配句法同构现象
    3.2 “V上”“V下”句法结构趋同原因分析
        3.2.1 述补结构中动词词汇意义特征影响
        3.2.2 语境不同造成的影响
        3.2.3 识解方式导致的差异
    3.3 小结
第四章 “V上”和“V下”作补语的语义特征
    4.1 作补语“上”的语义特征
    4.2 作补语“下”的语义特征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J]. 李天泓.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6(07)
[2]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隐喻认知探索[J]. 董萌.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3]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 荀恩东,饶高琦,肖晓悦,臧娇娇.  语料库语言学. 2016(01)
[4]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J]. 周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6)
[5]Leonard Talmy的语言哲学思想[J]. 李福印.  中国外语. 2015(06)
[6]功能性成分与现代汉语方位词“上”和“下”语义研究[J]. 徐丹,吴莉.  北方经贸. 2014(07)
[7]论意象图式在认知活动中的省力作用——以“上—下”空间意象图式为例[J]. 陈倩.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2)
[8]空间隐喻与现代汉语中“上/下”的隐喻义[J]. 陈玉秀.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4(03)
[9]相同动词+结果补语“上/下”语义不对应情况研究[J]. 魏昇,刘乃仲.  现代交际. 2014(05)
[10]“V+上+数量”构式的语义功能及其语法化[J]. 董淑慧.  汉语学习. 2012(05)

博士论文
[1]汉语词语的时空域及喻域研究[D]. 顾倩.南开大学 2013
[2]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 黄月华.湖南师范大学 2011
[3]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 胡晓慧.浙江大学 2010
[4]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D]. 蔡永强.北京语言大学 2008
[5]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 朱晓军.华东师范大学 2008
[6]现代汉语方位词“前、后、上、下”研究[D]. 朴珉秀.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汉语三维空间方位词的认知研究[D]. 陈敏.西华师范大学 2017
[2]动结式“V上/下”中“上”、“下”对应研究[D]. 魏昇.大连理工大学 2014
[3]“V上”与“V下”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 肖敏.南京师范大学 2013
[4]“V下”格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程敏.上海师范大学 2012
[5]论“V上”的核心语义特征——接触的认知图式[D]. 刘厚伟.河北师范大学 2010
[6]“V上”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于辉荣.上海师范大学 2010
[7]动词后“上”“下”的语义结构与“V上”“V下”结构语义对立与趋同现象研究[D]. 岳凌.北京语言大学 2009
[8]方位词“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性分析[D]. 唐秋艳.北京语言大学 2007
[9]“上”“下”语法功能的认知研究[D]. 周美玲.南昌大学 2006
[10]趋向补语“下”的语法化过程及相关句法语义问题研究[D]. 卢莉.上海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66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366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8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