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学西渐:明清之际汉字欧洲传播与当下的实践性回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7 19:22
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匹配,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已是当下最为关切的课题之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底层结构是汉语的国际性传播。或者说,汉字汉语的传播是东学西渐的基础。为此,探索欧洲与中国文字与语言的原始接触,他们对汉字汉语的直观感受与学习方法就变得具有现实意义。明清之际欧洲来华传教士的汉字汉语研习与传播,其时欧洲本土早期汉字家对于汉字汉语的研究探索,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在来华传教士研习汉字汉语的同时,欧洲早期汉学家缪勒等人从自身的文化传统出发,结合在华传教士发回欧洲的有关汉字汉语的信息资料,发起《中文之钥》研究项目。试图通过欧洲索隐理论和组合术,找到快速掌握汉字汉语的方式方法,引起莱布尼茨的极大关注。在对欧洲早期汉学家《中文之钥》项目失败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论文从东学西渐的实践出发,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中文之钥》理论结构,以期帮助国际汉语学习者快速地掌握汉字汉语。绪论部分论述本论文的选题缘起、前人相关研究梳理和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论述明清之际欧洲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特别是耶稣会的背景资料。本章论述在于给那个时代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为以后传教士在不同阶段与汉字汉语的接触与研习打下基础。第二章论述...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27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与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清之际欧洲与中国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明清之前中国对欧洲的多重影响
一、汉代丝绸之路与丝绸贸易
二、四大发明的欧洲传播
三、《马可波罗游记》对中欧文化交流的贡献
第二节 明清之前基督教进入中国的努力
一、景教在中国唐代的传播历程
二、也里可温教在中国元代的传播历程
第三节 明清之际欧洲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欧洲政治与宗教的结合
二、欧洲的哲学分支与人文主义思潮
第四节 明清之际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变动中的中欧商业贸易格局
二、商业利益驱动下欧洲国家对中国的军事侵扰
第五节 耶稣会的成立背景与组织结构
一、耶稣会的成立背景
二、耶稣会的教阶职务
三、耶稣会的传信制度
小结
第二章 传教士进入中国前对汉字汉语的间接接触
第一节 欧洲传说中的汉字汉语记载
第二节 沙勿略关于汉字汉语研习的战略定位
第三节 努内斯进入中国的尝试
第四节 欧洲早期著作中的汉字记载与表述
一、克路士的《中国志》
二、埃斯卡兰特的《葡萄牙东方航海记》
三、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志》
第五节 日本作为传教士接触中国语言的前站
小结
第三章 明清之际传教士群体的汉语学习与传播
第一节 范礼安对于汉字汉语学习的奠基
第二节 罗明坚的汉字汉语研习与欧洲传播
第三节 利玛窦的汉字汉语研习与著作
一、利玛窦汉语研习的过程
二、罗明坚、利玛窦对汉字汉语传播的贡献
第四节 郭居静、庞迪我与李玛诺的汉语研习
一、郭居静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二、庞迪我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三、李玛诺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四、龙华民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小结
第四章 后利玛窦时代传教士的汉字汉语研习与传播
第一节 耶稣会内部的汉字译名之争
第二节 金尼阁在欧洲对汉字汉语传播的贡献
第三节 艾儒略对于汉字的研习与传播
第四节 卫匡国的汉语研习与汉字在欧洲的传播
第五节 汤若望的汉语研习与汉语著作
小结
第五章 中国索隐派及欧洲早期汉学家的汉字研究
第一节 白晋的汉字汉语的研习与传播
第二节 傅圣泽对汉字汉语的研习与传播
一、傅圣泽对于《易经》的研究
二、傅圣泽对于中国编年史的研究
三、傅圣泽对于道教的研究
第三节 马若瑟对汉字汉语的研习与传播
一、马若瑟与傅尔蒙的通信
二、马若瑟的《汉语札记》
三、马若瑟的其他中文著述
四、马若瑟和《六书实义》
第四节 缪勒关于《中文之钥》的研究
第五节 门采尔关于《中文之钥》的研究
第六节 巴耶尔关于《中文之钥》的研究
第七节 莱布尼茨的“普遍字符”与汉字研究
小结
第六章 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理论框架
第一节 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结构体系
一、东学西渐的理论意义及项目介绍
二、汉字学习难点分析
三、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理论框架
四、《汉字构件》的一个样本
第二节 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哲学基础
一、“阴阳”象数思维方式与汉字构造
二、五行思维与汉字构造
三、“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维方式与汉字构造
第三节 汉字笔画
一、笔画的形成与发展
二、笔画的属性
三、汉字的笔数
四、汉字的笔顺及其规范
五、汉字笔画排序的规则
第四节 汉字构件
一、构件的定义与性质
二、汉字构件数
三、构字频度统计
四、构件变形
五、成字构件和非成字构件
六、汉字构件按功能分类
第五节 汉字结构与构件部位
第六节 六书系统与四书教学
一、六书史略
二、许慎“六书”学说基本内容
三、汉字构造的特点分析
第七节 构词规律
第八节 汉字记忆规律
一、全图景赋形记忆法
二、形声字联想记忆法
三、非形声字图像再现记忆法
小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傅圣泽对于《道德经》及其他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J]. 弥维礼,韦凌. 国际汉学. 2005(01)
[2]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 张占一,毕继万.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04)
[3]我国对西方图书馆的认识过程[J]. 曾主陶.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88(02)
[4]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 许国璋. 现代外语. 1980(04)
[5]近代欧洲汉学家的先驱马尔蒂尼[J]. 马雍. 历史研究. 1980(06)
[6]东南亚在葡萄牙殖民时期[J]. 哈利逊,刘聘业. 南洋问题资料译丛. 1957(02)
本文编号:3366945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27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与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清之际欧洲与中国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明清之前中国对欧洲的多重影响
一、汉代丝绸之路与丝绸贸易
二、四大发明的欧洲传播
三、《马可波罗游记》对中欧文化交流的贡献
第二节 明清之前基督教进入中国的努力
一、景教在中国唐代的传播历程
二、也里可温教在中国元代的传播历程
第三节 明清之际欧洲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欧洲政治与宗教的结合
二、欧洲的哲学分支与人文主义思潮
第四节 明清之际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变动中的中欧商业贸易格局
二、商业利益驱动下欧洲国家对中国的军事侵扰
第五节 耶稣会的成立背景与组织结构
一、耶稣会的成立背景
二、耶稣会的教阶职务
三、耶稣会的传信制度
小结
第二章 传教士进入中国前对汉字汉语的间接接触
第一节 欧洲传说中的汉字汉语记载
第二节 沙勿略关于汉字汉语研习的战略定位
第三节 努内斯进入中国的尝试
第四节 欧洲早期著作中的汉字记载与表述
一、克路士的《中国志》
二、埃斯卡兰特的《葡萄牙东方航海记》
三、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志》
第五节 日本作为传教士接触中国语言的前站
小结
第三章 明清之际传教士群体的汉语学习与传播
第一节 范礼安对于汉字汉语学习的奠基
第二节 罗明坚的汉字汉语研习与欧洲传播
第三节 利玛窦的汉字汉语研习与著作
一、利玛窦汉语研习的过程
二、罗明坚、利玛窦对汉字汉语传播的贡献
第四节 郭居静、庞迪我与李玛诺的汉语研习
一、郭居静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二、庞迪我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三、李玛诺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四、龙华民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小结
第四章 后利玛窦时代传教士的汉字汉语研习与传播
第一节 耶稣会内部的汉字译名之争
第二节 金尼阁在欧洲对汉字汉语传播的贡献
第三节 艾儒略对于汉字的研习与传播
第四节 卫匡国的汉语研习与汉字在欧洲的传播
第五节 汤若望的汉语研习与汉语著作
小结
第五章 中国索隐派及欧洲早期汉学家的汉字研究
第一节 白晋的汉字汉语的研习与传播
第二节 傅圣泽对汉字汉语的研习与传播
一、傅圣泽对于《易经》的研究
二、傅圣泽对于中国编年史的研究
三、傅圣泽对于道教的研究
第三节 马若瑟对汉字汉语的研习与传播
一、马若瑟与傅尔蒙的通信
二、马若瑟的《汉语札记》
三、马若瑟的其他中文著述
四、马若瑟和《六书实义》
第四节 缪勒关于《中文之钥》的研究
第五节 门采尔关于《中文之钥》的研究
第六节 巴耶尔关于《中文之钥》的研究
第七节 莱布尼茨的“普遍字符”与汉字研究
小结
第六章 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理论框架
第一节 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结构体系
一、东学西渐的理论意义及项目介绍
二、汉字学习难点分析
三、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理论框架
四、《汉字构件》的一个样本
第二节 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哲学基础
一、“阴阳”象数思维方式与汉字构造
二、五行思维与汉字构造
三、“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维方式与汉字构造
第三节 汉字笔画
一、笔画的形成与发展
二、笔画的属性
三、汉字的笔数
四、汉字的笔顺及其规范
五、汉字笔画排序的规则
第四节 汉字构件
一、构件的定义与性质
二、汉字构件数
三、构字频度统计
四、构件变形
五、成字构件和非成字构件
六、汉字构件按功能分类
第五节 汉字结构与构件部位
第六节 六书系统与四书教学
一、六书史略
二、许慎“六书”学说基本内容
三、汉字构造的特点分析
第七节 构词规律
第八节 汉字记忆规律
一、全图景赋形记忆法
二、形声字联想记忆法
三、非形声字图像再现记忆法
小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傅圣泽对于《道德经》及其他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J]. 弥维礼,韦凌. 国际汉学. 2005(01)
[2]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 张占一,毕继万.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04)
[3]我国对西方图书馆的认识过程[J]. 曾主陶.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88(02)
[4]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 许国璋. 现代外语. 1980(04)
[5]近代欧洲汉学家的先驱马尔蒂尼[J]. 马雍. 历史研究. 1980(06)
[6]东南亚在葡萄牙殖民时期[J]. 哈利逊,刘聘业. 南洋问题资料译丛. 1957(02)
本文编号:3366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366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