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母语传承中的意念续尾性
发布时间:2021-09-19 17:26
意念续尾性指说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式构成的言语成品,后一结构式在意念上紧接前一结构式的某一部分(通常是最后部分)来展开,形成环环相扣的序列的特性。汉语的词语(音节)习得,句子、段落、语篇(章节)、修辞格的运用等,具有典型的意念续尾性特征;在英语等外语里,意念续尾性特征的标记方式、格式程度等存在明显差异。意念续尾性特征的提出为解释汉语线条性组配序列(言语成品),汉语的代际传承、语际传播以及汉语与外语的对比、互补等提供新思路;对在母语背景化、汉语整体性、复杂性理论等多学科交叉发展背景下反思汉语理论体系及优化汉语的母语传承、外语传播实践,是理论发展之必然,亦具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4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意念续尾性
(一)意念续尾性的提出背景
(二)意念续尾性的定义
(三)意念续尾性的分类
1.根据是否重复出现“尾”分类
2.根据“尾”的语形、语义是否统一分类
三、意念续尾性特征在汉语母语传承实践中的体现
(一)词语(音节)习得的调查
1.学龄前自然对话的调查
2.学龄前课堂学习的调查
(二)句子运用的调查
1.常态句子———兼语句
2.非常态句子———“通过……,使……”类句式等通常所谓的病句
(三)段落、语篇(章节)、修辞格运用的调查
1.段落的运用情况,调查古代诗歌和当代小说
2.语篇(章节)的运用情况,调查章回小说
3.修辞格的运用,调查顶真辞格
四、意念续尾性的提出带来的启示
(一)践行语言生态伦理理念、确立汉语母语传承生态自律意识是汉语母语理论发展之亟须
(二)构拟母语背景化、汉语整体性的汉语规范体系,对优化汉语的母语传承、外语传播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言生态伦理自律价值实现的前提与对策[J]. 潘世松,郑小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3)
[2]现代汉语兼语句研究综述[J]. 刘杨可心.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3)
[3]语言生态伦理的自律价值[J]. 潘世松.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6)
[4]兼语句的句法语义分析[J]. 吴胜伟,程家才,孙秀银.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5]“通过……,使……”类句式生成的语言生态伦理动因及对策[J]. 潘世松.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05)
[6]《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专栏主持人语[J]. 胡范铸. 当代修辞学. 2014(02)
[7]异语文字符号夹杂现象的学科理据[J]. 潘世松.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8]说“农民工”[J]. 潘世松. 湖北社会科学. 2011(10)
[9]“兼语句”的来源及特征[J]. 杨帆.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10]兼语句研究[J]. 邓渝.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博士论文
[1]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 潘世松.复旦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02030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4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意念续尾性
(一)意念续尾性的提出背景
(二)意念续尾性的定义
(三)意念续尾性的分类
1.根据是否重复出现“尾”分类
2.根据“尾”的语形、语义是否统一分类
三、意念续尾性特征在汉语母语传承实践中的体现
(一)词语(音节)习得的调查
1.学龄前自然对话的调查
2.学龄前课堂学习的调查
(二)句子运用的调查
1.常态句子———兼语句
2.非常态句子———“通过……,使……”类句式等通常所谓的病句
(三)段落、语篇(章节)、修辞格运用的调查
1.段落的运用情况,调查古代诗歌和当代小说
2.语篇(章节)的运用情况,调查章回小说
3.修辞格的运用,调查顶真辞格
四、意念续尾性的提出带来的启示
(一)践行语言生态伦理理念、确立汉语母语传承生态自律意识是汉语母语理论发展之亟须
(二)构拟母语背景化、汉语整体性的汉语规范体系,对优化汉语的母语传承、外语传播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言生态伦理自律价值实现的前提与对策[J]. 潘世松,郑小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3)
[2]现代汉语兼语句研究综述[J]. 刘杨可心.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3)
[3]语言生态伦理的自律价值[J]. 潘世松.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6)
[4]兼语句的句法语义分析[J]. 吴胜伟,程家才,孙秀银.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5]“通过……,使……”类句式生成的语言生态伦理动因及对策[J]. 潘世松.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05)
[6]《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专栏主持人语[J]. 胡范铸. 当代修辞学. 2014(02)
[7]异语文字符号夹杂现象的学科理据[J]. 潘世松.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8]说“农民工”[J]. 潘世松. 湖北社会科学. 2011(10)
[9]“兼语句”的来源及特征[J]. 杨帆.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10]兼语句研究[J]. 邓渝.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博士论文
[1]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 潘世松.复旦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02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402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