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清代科技外来词认知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05 04:58
外来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不同文化和语言接触融合的结果。然而,目前现有文献对外来语词义构建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和深入,无法涵盖到外来语的方方面面。有鉴于此,该文尝试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结合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清代科技外来词的意义建构过程,从而揭示社会文化对清代科技外来词意义建构的影响。
【文章来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29(03)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概念整合网络图
在整合过程中,“观星”和“镜”这两个空间中的某些成分和结构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通过组合,相关元素由输入空间(Input I1)中的“观星”的特征被激活,用于填充输入空间(Input I2)中的另一个组织框架,即“镜”。根据完善作用,原词的词源意思就是远处观察某一事物,“镜”的具体功能被突显出来;同时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认知主体的百科知识,使用这一物体能看清天上的星星,认知主体在命名新事物时,突显了其功能。通过整合作用,即当“观星”置于“镜”之前时,就作为一个值填充了“镜”的具体功能。通过细化作用,当“观星镜”这个词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时,它会把一些东西与“观星”和“镜”联系起来,形成新的意义,即一种用玻璃制成的可观测天体的仪器,再通过语言接触理论和语码化,最后就有了“观星镜”一词。“观星镜”的概念整合过程如图2所示:3.2 镜像型网络———以“救火水炮”为例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
[1]近现代外源科技名词称名演变研究[D]. 赵爱.鲁东大学 2013
[2]清代外来词研究[D]. 张琢.辽宁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19046
【文章来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29(03)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概念整合网络图
在整合过程中,“观星”和“镜”这两个空间中的某些成分和结构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通过组合,相关元素由输入空间(Input I1)中的“观星”的特征被激活,用于填充输入空间(Input I2)中的另一个组织框架,即“镜”。根据完善作用,原词的词源意思就是远处观察某一事物,“镜”的具体功能被突显出来;同时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认知主体的百科知识,使用这一物体能看清天上的星星,认知主体在命名新事物时,突显了其功能。通过整合作用,即当“观星”置于“镜”之前时,就作为一个值填充了“镜”的具体功能。通过细化作用,当“观星镜”这个词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时,它会把一些东西与“观星”和“镜”联系起来,形成新的意义,即一种用玻璃制成的可观测天体的仪器,再通过语言接触理论和语码化,最后就有了“观星镜”一词。“观星镜”的概念整合过程如图2所示:3.2 镜像型网络———以“救火水炮”为例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
[1]近现代外源科技名词称名演变研究[D]. 赵爱.鲁东大学 2013
[2]清代外来词研究[D]. 张琢.辽宁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19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419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