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构式“V来V去”的来源、承继及类型学意义

发布时间:2021-10-08 14:00
  构式"V来V去"的反复义和交互义有着各自不同的演化路径、动因和机制。"V来V去"的反复义是构式化的结果,是语法化而逐步显现的构式义。它的交互义是构式语法化的结果,是基于反复体"V来V去"的构式义基础上的语用承继义,是一种在语境中呈现出来的意义。汉语"V来V去"的构式化路径有着一定的类型学意义。 

【文章来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48(02)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构式“V来V去”的来源、承继及类型学意义


“V来V去”由反复义到交互义的转喻过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语交互关系的判定标准及典型性分析[J]. 刘云峰,石锓.  语言研究. 2018(01)
[2]结构式的语法化与构式演变[J]. 杨永龙.  古汉语研究. 2016(04)
[3]明清汉语的反复体及其来源[J]. 石锓,杨红.  汉语学报. 2016(04)
[4]“V来V去”构式多义性的认知理据[J]. 张秀芳.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05)
[5]“A来B去”共时与历时研究[J]. 胡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2(06)
[6]再议“V来V去”及与之相关的格式——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 杨德峰.  世界汉语教学. 2012(02)
[7]“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及诱因[J]. 左双菊.  汉语学习. 2011(03)
[8]也谈“V来V去”格式及其语法化[J]. 曾传禄.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8(06)
[9]谈“V来V去”[J]. 张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10]汉语动相补语“来”、“去”的形成过程[J]. 梁银峰.  语言科学. 2005(06)

硕士论文
[1]“来”和“去”的语法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孙斐.上海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24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424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d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