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过去”作补语的对称及不对称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9 04:25
“趋向动词”属于汉语动词中的一个特殊小类,用以表示动作或事物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变化。趋向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在句中充当谓语动词或谓语后补语成分。从实际使用频率来看,作补语是趋向动词的主要用法。“过来”和“过去”是比较有特色的一对复合趋向动词,其意义和用法非常丰富。它们使用时既能表示趋向意义,也能表示虚化的引申意义。本文试图从对比的角度出发,谈谈“过来”“过去”在句子中充当补语成分时的对称及不对称问题。“过来”表示的动作趋向是朝向参照点,“过去”表示的动作趋向是背向参照点,两者的趋向意义存在对应关系。但两者发展出来的引申意义却有不同,有对应及不对应的地方。由此,与之搭配组合的词语也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从描绘现象入手,深入探究“过来”“过去”对称及不对称的原因。本文主要讨论了复合趋向动词“过来”“过去”作补语时的语义分类以及与动词、形容词组配时的选择限制,及其形成这样对称及不对称的缘由。除前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针对“来”、“去”的趋向意义及其参照点进行讨论。参照点是存在于主体参照里的概念,其确定受到了空间系统中空问因素以及时问因素的影响,而时空因素又是以说话人的角度为立足点来...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零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范围
1.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
1. 对称及不对称研究
2. 补语的对称及不对称研究
3. 从研究现状看本文论题
(三) 本文的主要任务
一、“来/去”的趋向意义及其参照点分析
(一) 前人关于参照点研究概况
(二) 空间位移中“来/去”参照点的确定
1. “客体参照”和“主体参照”
2. 空间位移中的主体参照
2.1 按空间位移的物体与说话人的关系
2.2 按说话时间和空间位移时间的关系
2.3 按说话人对空间位移各成分的认知
3. 源点、位移轨迹、终点和参照点之间的关系
3.1 源点为说话人的位置
3.2 终点为说话人位置
4. 小结
4.1 “说话人”
4.2 “参照点”
4.3 “参照点”与“说话人”的关系
4.4 位移源点、终点与参照点之间的关系
二""、过来过去做补语时在意义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一)"过来"/ "过去"做补语时在意义上的对称
1.以空间位置为参照
2.以时间位置为参照
3.以说话人的认知为参照
(二)"过来"/ "过去"做补语时在意义上的不对称
1"'.过来"有表示能力、时间、数量充分的意思(多跟'得'或不'连用),"过去"没有相应的意思
2."V过去"表示通过;"V过来"无此意义
3.固定用法"V得过去"表评价意义;"V过来"无对应的固定用法
(三) 小结
三"、过来/过去"做补语时在形式与意义关系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一)"过来/过去"形式与意义都对称
(二) "过来/过去"形式对称,意义不对称
1. "V过来""V过去"形式对称,语义指向不同,意义不对称
2."过来/过去"与说话时间的关系不同
3. “V得(不)过来”与“V得(不)过去”
3.1 “V得(不)过来”表示有无能力做某事;“V得(不)过去表示有无可能做某事
3.2 “V得(不)过去”表评价意义,“V得(不)过来”无评价意义
(三) “过来/过去”意义对称,形式不对称
1. “V过来”与“V过去”
2. “V过来”“V过去”与“V得过去”
(四) 小结
四、“过来/过去”做补语时在功能上对称与不对称
(一) “过来/过去”在充当补语成分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1. 对称:对称:“过来/过去”都能充当某些动词的补语
1.1 “过来”“过去”是本义时
1.2 “过来”“过去”是引申义时
2. 不对称:过来”或“过去”只能分别充当某些动词的补语
2.1 “过来”只能充当某些动词的补语,“过去”不能充当这些动词的补语
2.2 “过去”只能充当某些动词的补语;“过来”不能充当这些动词的补语
3. 小结
3.1 都能与“过来”“过去”组配的动词特点
3.2 只能与“过来”组配或只能与“过去”组配的动词特点
(二) 在“动+过+处所宾语+来/去”结构中的对称与不对称
五、“过来/过去”作补语对称及不对称的原因
(一) “过来/过去”作补语时对称的原因
(二) “过来/过去”作补语时不对称的原因
1. “过来/过去”使用频率上的不对称
2. “过来/过去”意义与形式上的不对称
六、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趋向补语“过来”、“过去”引申义的语义分析[J]. 张幼冬.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
[2]从事件的角度看补语“上来”和“下来”的对称与不对称[J]. 童小娥. 世界汉语教学. 2009(04)
[3]“过来”“过去”的用法及其认知解释[J]. 曾传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4]障碍图式与“V得(不)过来/过去”[J]. 曾传禄.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5]论“对”与“错”的不对称分布[J]. 武文杰,徐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6]运动动词“来/去”的语用意义及其指示条件[J]. 文旭.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02)
[7]论“开/关+NP”的不对称[J]. 丁志丛. 云梦学刊. 2006(04)
[8]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J]. 刘世英,曹华.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9]形式对称与语义对立的不一致性分析[J]. 李文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05)
[10]从不对称看文化符号的标记性[J]. 李天贤.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1)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方位词“前、后、上、下”研究[D]. 朴珉秀.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长/短”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D]. 皮奕.广西师范大学 2010
[2]“大/小”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 杨荣华.南京师范大学 2008
[3]“来/去”趋向义的对称与不对称[D]. 栗会.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大小类”反义词有/无标记项在汉语及中介语词汇层面的不对称研究[D]. 陈艳华.北京语言大学 2007
[5]复合趋向补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 高艳.首都师范大学 2007
[6]方位词“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性分析[D]. 唐秋艳.北京语言大学 2007
[7]“多/少”作状语对称和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 赵聪.广西师范大学 2006
[8]“大/小+NP”不对称性问题的考察[D]. 许光灿.广西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43759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零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范围
1.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
1. 对称及不对称研究
2. 补语的对称及不对称研究
3. 从研究现状看本文论题
(三) 本文的主要任务
一、“来/去”的趋向意义及其参照点分析
(一) 前人关于参照点研究概况
(二) 空间位移中“来/去”参照点的确定
1. “客体参照”和“主体参照”
2. 空间位移中的主体参照
2.1 按空间位移的物体与说话人的关系
2.2 按说话时间和空间位移时间的关系
2.3 按说话人对空间位移各成分的认知
3. 源点、位移轨迹、终点和参照点之间的关系
3.1 源点为说话人的位置
3.2 终点为说话人位置
4. 小结
4.1 “说话人”
4.2 “参照点”
4.3 “参照点”与“说话人”的关系
4.4 位移源点、终点与参照点之间的关系
二""、过来过去做补语时在意义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一)"过来"/ "过去"做补语时在意义上的对称
1.以空间位置为参照
2.以时间位置为参照
3.以说话人的认知为参照
(二)"过来"/ "过去"做补语时在意义上的不对称
1"'.过来"有表示能力、时间、数量充分的意思(多跟'得'或不'连用),"过去"没有相应的意思
2."V过去"表示通过;"V过来"无此意义
3.固定用法"V得过去"表评价意义;"V过来"无对应的固定用法
(三) 小结
三"、过来/过去"做补语时在形式与意义关系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一)"过来/过去"形式与意义都对称
(二) "过来/过去"形式对称,意义不对称
1. "V过来""V过去"形式对称,语义指向不同,意义不对称
2."过来/过去"与说话时间的关系不同
3. “V得(不)过来”与“V得(不)过去”
3.1 “V得(不)过来”表示有无能力做某事;“V得(不)过去表示有无可能做某事
3.2 “V得(不)过去”表评价意义,“V得(不)过来”无评价意义
(三) “过来/过去”意义对称,形式不对称
1. “V过来”与“V过去”
2. “V过来”“V过去”与“V得过去”
(四) 小结
四、“过来/过去”做补语时在功能上对称与不对称
(一) “过来/过去”在充当补语成分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1. 对称:对称:“过来/过去”都能充当某些动词的补语
1.1 “过来”“过去”是本义时
1.2 “过来”“过去”是引申义时
2. 不对称:过来”或“过去”只能分别充当某些动词的补语
2.1 “过来”只能充当某些动词的补语,“过去”不能充当这些动词的补语
2.2 “过去”只能充当某些动词的补语;“过来”不能充当这些动词的补语
3. 小结
3.1 都能与“过来”“过去”组配的动词特点
3.2 只能与“过来”组配或只能与“过去”组配的动词特点
(二) 在“动+过+处所宾语+来/去”结构中的对称与不对称
五、“过来/过去”作补语对称及不对称的原因
(一) “过来/过去”作补语时对称的原因
(二) “过来/过去”作补语时不对称的原因
1. “过来/过去”使用频率上的不对称
2. “过来/过去”意义与形式上的不对称
六、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趋向补语“过来”、“过去”引申义的语义分析[J]. 张幼冬.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
[2]从事件的角度看补语“上来”和“下来”的对称与不对称[J]. 童小娥. 世界汉语教学. 2009(04)
[3]“过来”“过去”的用法及其认知解释[J]. 曾传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4]障碍图式与“V得(不)过来/过去”[J]. 曾传禄.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5]论“对”与“错”的不对称分布[J]. 武文杰,徐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6]运动动词“来/去”的语用意义及其指示条件[J]. 文旭.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02)
[7]论“开/关+NP”的不对称[J]. 丁志丛. 云梦学刊. 2006(04)
[8]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J]. 刘世英,曹华.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9]形式对称与语义对立的不一致性分析[J]. 李文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05)
[10]从不对称看文化符号的标记性[J]. 李天贤.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1)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方位词“前、后、上、下”研究[D]. 朴珉秀.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长/短”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D]. 皮奕.广西师范大学 2010
[2]“大/小”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 杨荣华.南京师范大学 2008
[3]“来/去”趋向义的对称与不对称[D]. 栗会.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大小类”反义词有/无标记项在汉语及中介语词汇层面的不对称研究[D]. 陈艳华.北京语言大学 2007
[5]复合趋向补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 高艳.首都师范大学 2007
[6]方位词“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性分析[D]. 唐秋艳.北京语言大学 2007
[7]“多/少”作状语对称和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 赵聪.广西师范大学 2006
[8]“大/小+NP”不对称性问题的考察[D]. 许光灿.广西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43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354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