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沐三捉发”的“捉”
本文关键词:谈“一沐三捉发”的“捉”
更多相关文章: “一沐三捉发” “一沐三握发” 捉 握 紧攥
【摘要】:"一沐三捉发"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成语,往往又写作"一沐三握发"。传统训释大多将其中的"捉"训为"握",解释为"握持";也有极少数人通过对文意的揣摩,将之解释为"握干"或"拧干",却没有提出任何训诂学上的根据和书证。本文通过对"捉"之"紧攥"义的训诂学阐释,结合马王堆帛书医书中"捉"用为"紧攥"义的具体书证,指出以往将之理解成一般的"握持"义是不正确的,"捉"应该是"紧攥"之意,在"一沐三捉发"这一成语中,是指攥干或拧干头发。此成语在汉以后被写作"一沐三握发",更增加了后人对"捉"字的误解。凡是先秦秦汉典籍中有此异文的,大多应以写成"捉"字代表早期的面貌。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一沐三捉发” “一沐三握发” 捉 握 紧攥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王堆汉墓简帛字词全编”(项目批准号:10ZD&120) 复旦大学“985”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研究项目“近十年网络所见出土古文字资料选萃摹释”(项目批准号:2011RWXKZD0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3
【正文快照】: “一沐三捉发”是人所熟知的古代成语,用来表示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和为公事辛勤操劳之意。该成语屡见于魏晋以前的古书,其动作主体或为大禹,或为周公,如:《吕氏春秋·谨听》:“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①《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孙其香;;古老与现代的合奏——从《聊斋俚曲·穷汉词》中的叠音词谈起[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吴敏;田益琳;;《老学庵笔记》词语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张颖慧;;读《<篆隶万象名义>校释》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5 张颖慧;;敦煌、居延简中的“关、戊、iij”[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6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夏当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会秩序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赵妙法;;《淮南子》的“自然无为”说及其后现代意义——兼与任继愈、李泽厚两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10 李松荣;;“逍遥”与“成仙”——《庄子》、《抱朴子内篇》生死观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孙秋霞;;艺术类博物馆与青少年美育[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夏慧茹;;《说文解字》与中医基础理论[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怀宇;曹怀锋;;论《管子·地员》篇生态学价值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提纲)[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6 赵亦兵;;汉英词典翻译的点滴体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孙开泰;;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9 黄薇;;微探建瓯方言熟语歌谣的语言[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何华珍;;“退婴”探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杨海宾;民事连带责任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蓬生;;经籍假借字间诂[J];中国语文;2006年03期
2 许嘉璐;;训诂学与经学、文化(二)[J];文史知识;2009年12期
3 木子;;中国训诂学研究会1992年年会在湘举行[J];语文研究;1993年01期
4 饶尚宽;关于训诂学学科定位的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杨自强;;颇具特色的《训诂学》[J];读书;1987年09期
6 冯浩菲;训诂学名义辨[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7 周光庆;中国训诂学断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8 雷汉卿,朱庆之;训诂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读冯浩菲《中国训诂学》[J];古汉语研究;1999年01期
9 白兆麟;实事求是乃学术之第一要义[J];古汉语研究;2001年01期
10 ;中国训诂学研究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在川大召开[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建桥;;训诂学和辞书义项的选定[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2 范泊静;;训诂在词典释义中的应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晓东;;“交费”与“缴费”[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方艳霞;;论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的训诂特色及不足[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朱轶;;《说文解字》“田”部字小议[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付雅丽;曲黎敏;;《释名》字义的医学内涵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7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8 iJ天宇;;郑司农注《周礼》所用“读为”术语考辨——兼评段玉裁对“读为”术语的界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9 景海峰;;训诂与诠释: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之路[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葛力力;;字词辨析二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大;全国词汇训诂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任生心;辞书编纂何以“营养不良”[N];光明日报;2007年
3 邢福义;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N];光明日报;2006年
4 韩晓玲 楚静;历史文化语义学走向成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记者 韩晓玲、通讯员 楚静;海内外学者共探语汇演绎历程[N];湖北日报;2006年
6 商报记者 金霞;《故训汇篡》——十八年的文化苦旅[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天津中医药大学 罗根海;古籍中的(辨)名与(辨)物(之三)[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8 刘桓;说《肥致碑》碑首文字的释读[N];中国文物报;2009年
9 ;学界耆宿晚年学术大著问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尚新;汉语研究应以“字”为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精盛;王念孙的训诂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曹海东;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洪华;宋代“小学”文献考略[D];山东大学;2008年
4 方向东;孙诒让训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包诗林;于省吾《新证》训诂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6 郭蓉;《文选》李善注征引式训诂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程艳梅;《读书杂志》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先文;东汉单字为训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9 潘泰;现代汉语移动义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贾璐;朱熹训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晓丽;《史记正义》训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金小平;反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3 王辉;从《经义述闻》看王引之的训诂方法[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郑莉;李善《文选注》训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卫宁;《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与《诗集传》训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孙园园;《国语》韦昭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曹秀华;《经义述闻》词义训诂方法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8 许真真;徐复先生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范泊静;语文词典释义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10 张春雷;《汉语大字典》孤证义项考辨[D];新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51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551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