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语用:为实现“中国梦”培植持续增值的文化资本
本文关键词:积极语用:为实现“中国梦”培植持续增值的文化资本
更多相关文章: 积极语用 “母语童子功” 文化资本 “中国梦”
【摘要】:以文化资本理论为背景,阐述积极语用教育观对培育学习者"母语童子功"、对中国文化创生乃至"中国梦"的实现所具有的成长性价值。指向母语表达力的积极语用教育目标,确立起"母语童子功"的本质特征;以小班化为形式的积极语用课堂组织,是锻造"母语童子功"的基本途径;以思维"留白"、时间"留白"与精彩讲解相融合的积极语用教育艺术,为学子铸炼"母语童子功"营造特殊境界;将"接受力"与"表达力"相贯通的积极语用阅读教育,为升华"母语童子功"提供基础台阶;而教师卓越的表达力,则是学子实践积极语用的最生动教科书。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语文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积极语用 “母语童子功” 文化资本 “中国梦”
【基金】: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活力汉语的打造”(09YJAZH093)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由消极语用向积极语用的深度转型、充分释放学习者的表达欲、打造其基于接受而又超越接受的卓越表达力———这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母语教育创新的价值追求。“积极语用”新思维不是简单移植的舶来品,而是反思本土母语教育实践、汲取外来语用理论精华、创新语用思维体系的必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潘涌;;论全球化背景下母语教育的普世价值[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3期
2 潘涌;;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重构汉语文教育目标[J];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3 董纯才;;改革我们的中学国文教学[J];人民教育;1950年02期
4 潘涌;;积极语用:撬转中国母语教育范式的哲学支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文旗;;《语文教学论》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2期
2 黄艺;;论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语感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3 黄石卫;中小学素质教育与主要心理素质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刘胡同;;从“现实的个人”到“自由个性”——论马克思视野中的终极关怀思想[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林玉霞;黄艳云;;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失衡”的调查及对策——教学内容应与教学对象保持动态平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宫维明;全球化背景下价值冲突的逻辑进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屈桂春;戚少琴;;学习型社会中的为师之道[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张蕊;;浅析《泰勒原理》产生的背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9 詹苏杭;刘婷;;试论高职应用写作的项目式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姚文忠;;论陶行知的课程理论[J];爱满天下;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闫晓庆;;对部分农村学生放弃高考的原因与影响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周健;;试论汉语教学的语感培养[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魏文娟;;浅析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张乐群;;试论孔子的教育革新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唐艺嘉;;浅谈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途径[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8 苏海潮;;图书馆合作竞争的分歧与统一[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苏海潮;;图书馆的社会资本随笔[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周小李;;新中国教育方针之“血脉”与“灵魂”溯源[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9年年会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汉良;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6 于永坤;传统辩证法的解构与批判的辩证法的重建[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祝志芬;中国义务教育福利制度的发展及其完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迪;篮球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D];河北大学;2007年
2 刘莹;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曲盛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业干;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说明文教学的思考[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蕾;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陈森林;中职生厌学问题与应对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8 彭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拓展[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林莉;苏南地区现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皓;高校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涌;;论全球化背景下母语教育的普世价值[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3期
2 潘涌;;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潘涌;;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课程改革[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4 潘涌;;美国高考作文Essay的文体特征、命题指向及其启示——兼评2012年中国各地高考作文[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12期
5 潘涌;;论汉语文课程名称的归正与我国母语教育目标的重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潘涌;;PISA价值观和评价观对中国教育创新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02期
7 潘涌;;阅读教育的革命——论PISA阅读素养观的内涵扩展和升华[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8 潘涌;;积极语用教育观与母语教师语用能力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07期
9 殷杰;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10 潘涌;;“后命题时代”:自由思维的回归与隐性制约[J];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宝乐日;;文化资本理论视野下土族、羌族语言及其新创文字使用与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张振江;;贵州水族的水书与水书传承札记[J];文化遗产;2008年04期
3 芮晓松;高一虹;;二语“投资”概念述评[J];现代外语;2008年01期
4 杨柳;文化资本与翻译的话语权力[J];中国翻译;2003年02期
5 潘涌;;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活力汉语的打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苏艳;;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社会维度——梁启超《论译书》的现代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李红满;;布迪厄与翻译社会学的理论建构[J];中国翻译;2007年05期
8 毛荣贵;乱花渐欲迷人眼——评译论研究之一隅[J];上海科技翻译;2003年04期
9 朱义华;;论民俗表演艺术样式的译介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刘刚;焦亚葳;韩建民;;论对外汉语教学与河北“软实力”的提升——语言经济学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振军;;“典籍”“机译”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米赢 吉洛打则;守卫和承继彝族母语文化与文明[N];凉山日报(汉);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傅敬民;文化资本视阈下的《圣经》汉译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章茜;教学中文化资本的传承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温弘;从布迪厄社会学角度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和实践[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96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596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