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滨琐话》称谓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23:08
本文关键词:《淞滨琐话》称谓词研究
【摘要】:称谓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人们对汉语称谓词的研究也历久弥新。《淞滨琐话》作为清末的短篇小说,其语言运用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的称谓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语言使用情况,能够从某些侧面展现时代风貌,折射其文化内涵。《淞滨琐话》称谓词的研究,具有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学等多方面意义。从内容上说,《淞滨琐话》包括亲属称谓词、官宦称谓词、职业称谓词、姓名称谓词;从表情上说,它分为尊称、谦称、美称和詈称。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淞滨琐话》中的称谓词基础称谓相对稳定,但又体现了复音节化的趋势。不论是亲属称谓、官宦称谓,还是谦称、敬称,都以宗法制度和封建等级制为基础。称谓词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地位,同时也透露着民族文化的信息。它同时具有人称指示功能和社会指示功能。恰当地使用称谓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为了实现交际的目的,说话者一定要根据对方的年龄、地位及一系列因素选择恰当的称谓词。《淞滨琐话》称谓词的使用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其制约因素很多,从宏观角度是受传统制度的制约,而从微观角度,制约因素则相对复杂,如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人物性格、写作风格、交际心理动机及交际场合等。称谓词作为语言内容的一个部分,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内涵方面,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淞滨琐话》中称谓词折射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即等级文化、崇礼文化、伦理文化。《淞滨琐话》细致的称谓划分,是封建宗法等级制的最好见证。小说中谦敬词语的广泛使用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是一个尚礼崇礼的社会以及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封建社会建立起的一套维系人际关系的准则。亲属称谓的大量运用,除了受制于宗法制度,社会伦理也发挥了很大地作用。通过对《淞滨琐话》称谓的文化透视,,既可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加深了解,也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先进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称谓词 淞滨琐话 语用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4;I207.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一、 绪论7-10
- (一) “称谓词”之界定7
- (二) 课题的研究状况7-9
- (三) 课题的研究意义9
- (四) 版本选用与研究方法9-10
- 二、 定位功能下的《淞滨琐话》称谓词10-33
- (一) 《淞滨琐话》亲属称谓词11-23
- (二) 《淞滨琐话》官宦称谓词23-28
- (三) 《淞滨琐话》职业称谓词28-30
- (四) 《淞滨琐话》姓名称谓词30-33
- 三、 表情功能下的《淞滨琐话》称谓词33-42
- (一) 《淞滨琐话》敬称33-36
- (二) 《淞滨琐话》谦称36-39
- (三) 《淞滨琐话》美称39-40
- (四) 《淞滨琐话》詈称40-42
- 四、 《淞滨琐话》称谓词语用学探究42-47
- (一) 《淞滨琐话》称谓词的语用原则43-45
- (二) 《淞滨琐话》中制约称谓词使用的因素45-47
- 五、 《淞滨琐话》称谓词的使用特点及社会文化内涵47-52
- (一) 《淞滨琐话》称谓词的使用特点47-49
- (二) 《淞滨琐话》称谓词的社会文化内涵49-52
- 小结52-53
- 参考文献53-55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55-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树新;汉语传统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2 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03期
本文编号:715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15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