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儿化韵”的来历问题
本文关键词:北京话“儿化韵”的来历问题
【摘要】:要证明北京话里哪一种语音现象是外来影响的产物,不能孤立地看待它,应该关注这种现象在系统中的地位,关注北京话和汉语其他方言的联系。在某个方言的整个语音系统没有表现出北京话明显影响的情况下,说它的儿化韵来自北京话的影响就缺乏牢靠依据。儿化韵在汉语方言中分布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功能的能产性,表明这种语音现象不是北京话中孤立产生出来的。满语没有儿化音,不会促使汉语产生儿化韵,古代典籍反映出明代汉语就有了儿化音。因此,儿化韵不是"满式汉语"的证据。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近代汉语 北京话 儿化韵 满语 语音系统
【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6BaWY015)
【分类号】:H172.1
【正文快照】: 一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于北京话语音的形成出现过几种说法,其中有些学者主张现代北京话是清初八旗入关带来的,是“满式汉语”。持有这种论点的学者主要还是从人口的迁移和分布来论证,真正从语言本身的构成要素来探讨的比较少,比如有学者说“儿化韵”出自旗人的语言并且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俞敏;北京音系的成长和它受的周围影响[J];方言;1984年04期
2 张树铮;;山东青州北城满族所保留的北京官话方言岛记略[J];中国语文;1995年01期
3 王群生;;荆州城的“东边腔”[J];语言研究;199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进珍;《聊斋俚曲集》方言词语释义[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2 王德凤;;山东方言特殊词语来源分析——以胶南方言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3 杨静;;安康城区方言中的副词[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平山久雄;中古汉语的清入声在北京话里的对应规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5 高永安,张俊;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汉语阐释[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6 高永安,曹秀栋;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几个特殊的语音问题[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7 刘玉梅;徐岩辉;;山东高唐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0期
8 周一民;;北京话儿化的社会文化内涵[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9 李蓝;大方话中的“倒”和“起”[J];毕节师专学报;1996年04期
10 明生荣;毕节方言韵母的来源[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段文君;贾媛;冉启斌;;山东方言焦点语音实现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征——以济南、聊城、淄博方言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2013)论文集[C];2013年
2 刘效武;;从《齐民要术》用词特点看寿光方言的历史传承[A];2013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2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秦曰龙;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吴黄青娥;汉越复句关联标记模式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钟吉娅;汉语外源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9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彭宗平;北京话儿化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筱惠;大连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康;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音段发音特征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林一鸣;《字学指南》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梁莹莹;五音戏中的女性情结[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晓娟;临沂方言零声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程璇;枣庄方言名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艳;枣庄话状态形容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燕;邱县方言民俗词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艾溢芳;《北京话语音读本》整理与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10 张永哲;凤翔方言代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贺巍;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J];方言;1985年03期
2 姜聿华;宋代北方籍词人入声韵韵尾考[J];求是学刊;198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力量;;近代汉语中词缀“子、儿”等的独特用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工时;;江蓝生教授[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02期
3 吕昭君;;山西交城方言的指示代词[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4 冯雪冬;;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现状[J];大众文艺;2010年23期
5 雷双凤;;近代汉语语音演变研究综述[J];丝绸之路;2011年08期
6 袁庆述;近代汉语语辞考释[J];古汉语研究;1990年03期
7 刘镜芙;《水浒传》中一组同义介词[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8 刘镜芙;一部值得推荐的专书词典——读白维国《金瓶梅词典》[J];辞书研究;1993年02期
9 徐荣;试论近代汉语中倒序词的成因[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刘志生;黄友福;;近代汉语中的“不X不Y”格式考察[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祖麟;;高名凯先生在燕京大学,1931——1949[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郭启辉;;浅析近代汉语副词“都”的源流内容[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刘敬林;;加强词义研究薄弱处工作全面提升语文词典释义质量[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乌兰;;《元朝秘史》“兀真”考释[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5 冯蒸;;满文标音《正音切韵指掌》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6 敏春芳;;敦煌愿文语词诂解[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曹小云;;论《司牧安骥集》中的名词后缀——“家”[A];纪念《元亨疗马集》付梓40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八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暨兽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林文金;;莆仙方言的选择问句[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林富保;;《水浒传》语汇与武平方言对照例释[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10 林涛;;东干语音系略说[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波;第九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陈榴;市井画卷古语遗响[N];光明日报;2007年
3 培泉;《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领域的又一部力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4 汪维辉;古人如何“吃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5 张骅;继往开来,,推动我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叶宝奎;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N];人民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赵志研;从古代汉语的演变看民族关系的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王 健;输出与回归:法学名词在中日之间(上)[N];人民法院报;2004年
9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邢福义;“十来年”义辨[N];光明日报;2010年
10 刘正;海外汉学研究的新进展[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_g_g;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李为政;近代汉语因果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4 张莹;近代汉语并列关系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朱明来;宋人话本动补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7 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朴元基;《水浒传》述补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周文;《全相平话五种》语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李顺美;《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云;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静;绝对程度副词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D];河南大学;2004年
3 郝耀伟;《二刻拍案惊奇》代词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尚虹;《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助词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5 王华;《水浒传》助词计量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孙怀芳;《金瓶梅》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郭杰;《祖堂集》时间词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周晓燕;唐五代至宋代的祈使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鲍滢;近代汉语词缀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笠原理惠子;《红楼梦》疑问句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76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76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