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元音系统的类型学特征
本文关键词:壮语元音系统的类型学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方言点 系统的类型 类型特征 频率统计 七元 蕴含规则 声学元音图 桂北 基本元音 汉语借词
【摘要】:本文对壮语元音系统进行类型学探讨。壮语元音系统有六、七、八、九、十元音型五种类型,其中七元音型和八元音型最多;元音系统几乎都属于三角形,只有文麻土语黑末话的元音系统是矩形;壮语元音音位的平均数目是7.6个,较元音音位平均数目为8.7个的普遍共性要少;50个方言点的元音系统共出现14个元音音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ieaou/,其次是/(?)/。/(?)/的高频出现是壮语元音的一个明显类型特征。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壮文翻译室;
【关键词】: 方言点;系统的类型;类型特征;频率统计;七元;蕴含规则;声学元音图;桂北;基本元音;汉语借词;
【分类号】:H218
【正文快照】: 一引言语音类型学是对语言的语音特征进行类型研究,是语言类型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揭示人类语言语音的结构共性以及各种制约因素。近年来,不少学者从语音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方言的元音系统进行了探讨,少数民族语言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尝试从语音类型学的角度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J.H.Greenberg;傅怀存;;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J];国外语言学;1983年02期
2 张均如;;壮语文麻土语的音类演变[J];民族语文;1987年05期
3 李锦芳;西林壮语人称代词探析[J];民族语文;1995年02期
4 蔡荣男;;泰语元音格局的分析[J];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燕;普通话上声变调与轻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孔慧芳;张萍;;合肥方音中特有韵母变化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王银霞;;河南方言中“个”的弱化与音系-句法协同[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王伟华;;法语二外语音教学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5 胡建;;关于音位归纳中语音相似性判定的尝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6 张士东;;从语音角度看英、日、汉语的差别和联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左岩;浅析韵律研究中的几个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外国语言文学专刊);1999年S1期
8 谭沅湘;音位分析的基本原则及其局限性──兼说《汉语拼音方案》在音位理论运用上的得与失[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王立新;高晓辉;陈仁吉;;骨性Ⅲ类患者发音错误与颅面组织结构的相关性[J];北京口腔医学;2011年06期
10 年玉萍;王发科;;宝鸡方言轻声的语音图谱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冰锋;谢磊;周祥增;付中华;张艳宁;;实时语音驱动的虚拟说话人[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2 李雅;卢颖超;许小颖;陶建华;;连续语流中韵律层级和调型组合对重音感知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3 郑玉玲;周学文;;调音部位的分区与命名[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4 李冰锋;谢磊;周祥增;付中华;张艳宁;;实时语音驱动的虚拟说话人[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11年
5 李雅;卢颖超;许小颖;陶建华;;连续语流中韵律层级和调型组合对重音感知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11年
6 周杰;;留学生语音教学之我见[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7 付莉;;电视新闻播音停顿边界时长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覃夕航;;普通话元音/γ/的性质和音值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赵彦乔;丁华锋;;中国学生英语单元音习得实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林双萍;;谈汝城话[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春;甘肃临夏方言回腔语音格局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于辉;汉语借词音系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秦曰龙;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金星;听障儿童韵律词重音的声学特征及生成特征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媛;陕西关中西府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乌吉斯古冷;蒙古语标准音朗读语句语调的起伏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韦名应;桂东(林岩)壮语方言岛语音研究:范式综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尹巧云;德昂语长短元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宝乐儿;初级阶段蒙古学生汉语发音偏误分析及相应的教学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时筱惠;大连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莹;母语和英语对法语语音习得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程相晋;濮阳县方言语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冰;赤峰汉语方言发音特征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安亚彬;庆阳市西峰区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周磊;化妆品广告语言特色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李俊义;方音与连续变调[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辜少鹏;汉语语言的物理特征提取及分析工具的研究与实现[D];东华大学;2011年
10 刘晓娟;临沂方言零声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裘锡圭;;■簋铭补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孙燕;河北望都方言的语音特点[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3 李家浩;从战国“忠信”印谈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4 邓红华;;郴州俗语的文化特征[J];船山学刊;2007年03期
5 朱晓农;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6 刘钊;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出土木简神名考释[J];东南文化;2003年01期
7 梁玉璋;福安方言概述[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8 陈秉新;;古音东冬不分续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9 张盛裕;潮阳方言的文白异读[J];方言;1979年04期
10 张成材;;西宁方言记略[J];方言;198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建校;陕北晋语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孟万春;商洛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蒋军凤;湘乡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利;晋东南晋语语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周波;战国时代各系文字间的用字差异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瞿建慧;湘语辰溆片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田阡子;东亚语言复合元音的类型及渊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张燕芬;中古阳声韵韵尾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读音类型[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曾亮;三国汉译佛经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春霞;山东方音内部比较及分区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兰春;中古阳声韵到今部分方言的变化类型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琳莉;;周至方言和周边几个方言点的声韵比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梁明权;;贺州三个方言点词汇关系试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王红斌;长治市城东桃园村方言点声调格局的实验报告[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4 闫晶晶;;汉语方言中的“公狗”与“母狗”[J];文学教育(上);2013年07期
5 陈勤;;古田平湖话与福州话基本词语比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12期
6 汪紫丹;;从方言比较看古咸摄阳声韵尾在今方言中的演变[J];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7 占升平;;仡佬语中塞音系统的历时演变[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8 蒋光美;;浅析苗瑶语声调[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年05期
9 孙立新;陕南方言略说[J];方言;1998年02期
10 岳立静;日照方言知庄章和精见端的读音类型[J];方言;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岳俊发;陈荣林;常先松;李淑文;;计算机的作案人方音识别[A];第九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0年
2 陈勤;;古田平湖话与福州话基本词语比较[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曾南逸;泉厦方言音韵比较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2 冯青青;苏北方言语音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3 周赛红;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利;长治方言中的使感结构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2 黄卫静;河北方言的尖团音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范锐展;河北一平调方言声调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陈娜;廊坊北京官话区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书;四川乐山等六县市方言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易杰;川西大邑等七县市方言音系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小美;西安、长沙、温州方言元音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宣小东;无为方言的语音系统特点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9 刘薇;河北方言“个”读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兰春;中古阳声韵到今部分方言的变化类型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79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79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