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09:02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研究
【摘要】: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存在着这样一类特殊构成的词语,它们的构词成分永远是固定的——名语素+量语素。因为特殊,所以它们的研究价值也就容易受到关注。本文便以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为研究对象,运用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历时与共时同关注,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以期做到对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本文除了绪论、结语之外,正文部分分为三大章节。 第一章,名量式合成词的界定标准及分类。本章首先给汉语中的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下一个清晰明了的定义;之后在整理前人对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所下界定标准的基础上,给出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的界定标准并论述原因;接着穷尽式地搜索《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并一一展出;最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界”理论的角度出发,给汉语中的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作出分类。 第二章,名量式合成词的构词定位和造词理据。本章打算首先对构词法和造词法的异同点及关系作简要介绍;其次在前人对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的构词法讨论基础之上,给出笔者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最后从造词法的角度,尝试性地研究汉语中的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的造词理据。 第三章,名量式合成词的产生及发展的原因。本章首先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对汉语中何时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出现名量式合成词作探索性地分析;接着从词汇双音节化的影响、韵律词的推动、词语模因的引导、量词的语法化四个角度出发,全面深入的分析汉语中的名量式合成词发展的原因;最后尝试性地从名语素和量语素的成分特征出发,做出了今后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发展的简要预测。
【关键词】:现代汉语 名量式合成词 界定分类 构词造词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6
- 绪论6-11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6-7
- 一、选题缘由6
- 二、选题意义6-7
- 第二节 名量式合成词相关研究综述7-9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9-11
- 一、研究方法9-10
- 二、创新点10-11
- 第一章 名量式合成词的界定标准及分类11-24
- 第一节 名量式合成词的定义11-12
- 第二节 名量式合成词的界定标准12-15
- 一、前人对名量式合成词所下的界定标准12-13
- 二、本文对名量式合成词的界定13-15
-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名量式合成词15-16
- 第四节 名量式合成词的分类16-24
- 一、前人对名量式合成词进行的分类研究16-18
- 二、本文的分类依据——“界”理论18-19
- 三、事物在空间范围内的“有界”和“无界”19-21
- 四、名量式合成词中名词的“有界”和“无界”21-24
- 第二章 名量式合成词的构词定位和造词理据24-35
- 第一节 构词法和造词法24-25
- 一、构词法24-25
- 二、造词法25
- 三、构词法和造词法的关系25
- 第二节 名量式合成词构词定位研究基础25-27
- 一、补充说26
- 二、并列说26
- 三、附加说26
- 四、偏正说26-27
- 五、其它说27
- 第三节 名量式合成词构词定位研究27-31
- 一、构词语素为“名语素+量语素”27-28
- 二、量词语素属于羡余成分28-29
- 三、名量式合成词的复数义29-30
- 四、量词词缀特殊的构词能力30-31
- 第四节 名量式合成词造词理据31-35
- 一、前人对造词法体系的探索31-33
- 二、名量式合成词造词理据探究33-35
- 第三章 名量式合成词的产生以及发展原因35-47
- 第一节 名量式合成词的产生35-36
- 第二节 名量式合成词发展的原因36-47
- 一、词汇双音节化的影响37-39
- 二、韵律词的推动39-40
- 三、词语模因的引导40-41
- 四、量词的语法化41-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5
- 致谢55-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6-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化鹏;论现代汉语词的双音节化及其发展规律[J];北方论丛;2000年06期
2 杜鹃;量词“两”考辨[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3 吕军伟;;汉语名量结构状况的历时考察[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于秒;;也谈现代汉语词缀的判定[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6 安丰存;安丰科;;汉语量词“匹”词源及语法化分析[J];东疆学刊;2011年03期
7 董志翘;;汉语“名量”式复合词的几个相关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黄志强 ,杨剑桥;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9 陈静;;汉语语法化研究中的历时和共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06期
10 皮鸿鸣;汉语词汇双音化演变的性质和意义[J];古汉语研究;1992年01期
,本文编号:802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02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