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中身份研究的多视角及其整合
本文关键词:言语交际中身份研究的多视角及其整合
【摘要】:身份及身份建构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文章回顾、评析身份及其建构研究的六个重要视角以及研究现状,认为应该寻求多视角的整合,从而多维度地考察言语交际中的身份及其建构。另外,需要更加关注具体语境下交际者微观层面身份的动态建构。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 身份研究 多视角 视角整合 言语交际
【基金】: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40087)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一、引言身份及其建构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已经受到诸多学科的关注,如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性别研究、社会理论等等,在这些学科中,已经牢固地确立了语言和语言策略在身份建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在言语交际中,语言与身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周敏;;称呼语的身份标记功能的元语用考察[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陈新仁;论语用平衡[J];外语学刊;2004年06期
3 谷小娟;李艺;;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J];外语学刊;2007年06期
4 景晓平;陈新仁;;语用、认知与习得——第十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综述[J];外语学刊;2007年06期
5 袁周敏;;社会心理学与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6 冉永平;;语用学传统议题的深入研究 新兴议题的不断拓展——第十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述评[J];外语教学;2007年06期
7 粟进英;李经伟;;言语适应理论与身份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2010年06期
8 冉永平;;当代语用学研究的跨学科多维视野[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5期
9 任育新;;身份认同:面子和礼貌研究的新视角——《语用学杂志》2007年4月专刊述评[J];外语教育;2008年00期
10 夏芳;;论文答辩中教师话语身份特征研究——一场英文硕士论文答辩的个案分析[J];中国外语教育;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尼;谷裕;;《独腿旅行的人》与对赫塔·米勒小说的非政治性阐释[J];长江学术;2011年01期
2 易红;徐建纲;;全球化和文化身份——中国大学少数民族英专学习者身份观的调查与分析[J];大家;2011年12期
3 袁周敏;;称呼语的身份标记功能的元语用考察[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王淑花;田丽;;从影片《窈窕淑女》探讨英语语音教学的得与失[J];电影文学;2010年19期
5 陈莲洁;;称谓语在电视剧《黎明之前》中建构的社会权力关系[J];电影评介;2011年16期
6 甄月桥;朱茹华;吴凡;黎珊珊;;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知的选择性解释[J];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7 李成团;;语用身份理论与生态外语教学[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8 张倩;;在线英语教师身份建构特征的个案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周红辉;;合作与自我中心对立统一的多维解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10 侯国金;;语义学和语用学,得一可安意义之天下?——小议互补主义和语用学的跨学科潮流[J];英语研究;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格奇;英汉研究论文中作者身份之构建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叶宁;警察讯问话语[D];浙江大学;2010年
3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秀艳;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及其引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张元卉;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杨桃莲;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D];复旦大学;2009年
8 张焱;语言变异与社会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0年
9 江玲;庭审话语中的法官身份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周魁;批判理论框架下的大学英语学习者身份/认同变化的个案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闫佩佩;双重文化身份的话语建构[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袁建英;奥巴马公开政治演讲中身份构建的共时与历时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奕;普利策摄影图片中身份视觉建构的视觉语法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孟献策;警察讯问笔录话语的语用分析[D];宁波大学;2009年
6 朱琳娜;言语交际中身份构建及其顺应性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7 王红斌;顺应论框架下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不礼貌现象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施远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杨梅;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认同变化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江婕;从语用平衡假设角度看王熙凤的称呼语[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熠煜;平衡是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从老子的《道德经》谈起[J];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4期
2 王建平;刘娇;;走出身份迷误——解析《眼望上苍》的种族身份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袁周敏;;称呼语的身份标记功能的元语用考察[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李战子;;身份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04期
5 任育新;;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的调查与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08年01期
6 李明洁;称谓图式:称谓语的认知模式[J];汉语学习;2000年03期
7 王晓红;称呼语的社会文化标志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严辰松,高航;国外语用学20年:回顾与前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曲婧华;称呼的语用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10 周祖城;平衡理论及其对管理者的启示[J];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志华;李晖;刘军明;;模糊语言的言语交际功能[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黄凌燕;;语用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3 丁厚琴;;从语言模糊性看女性语言的交际特点[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陈虹;;先例现象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J];文教资料;2009年31期
5 谢智广;许祥东;;再论性别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3期
6 陈丽萍;;论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解释功能[J];语文学刊;2009年21期
7 陈丽萍;;论社会文化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制约功能[J];文化学刊;2010年01期
8 胡彦超;杨洋;;认知语境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言语理解[J];文教资料;2010年02期
9 尹丕安;李健;延宏;;基于效应决策模式的认知言语交际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宋佳;杨跃;;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的语用新解[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伊俐;;从关联理论看书面语篇中的语境选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聂焱;;论“文革语言”对言语交际基本原则的违背[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3 沈祥和;;言语得体谁说了算[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聂焱;;得体性原则两题[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5 沈祥和;;永不停息——评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中对得体性原则的诠释[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名方;;修辞学:言语得体学[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7 聂焱;;得体性原则两题[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8 刘凤玲;;论修辞语用中的适应原则[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9 李名方;;心理认同是检验修辞效果的惟一标准[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10 何彦杰;;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词语规范的评定原则[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谢震霖;两岸语汇交融助推汉语发展[N];文汇报;2006年
3 周振鹤 葛红兵 郜元宝 陈光磊 胡守钧;汉语:突出外来语的重围[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特约记者 邵全臻;普通话与方言能否和平共处[N];社会科学报;2005年
5 张永奋;临时称呼语趣谈[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6 沈锡伦;词义的性质[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7 张巨龄 光明日报社;从“感冒”之于 “感兴趣”说到“嬉戏修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实验语用学引领研究方法革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向明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困境求变”:语用研究的经济分析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青;理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一个综合模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邵严毅;蓄意歧义作为言语交际策略的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罗黎丽;五周岁汉语儿童的言语交际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申智奇;刻意曲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5 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6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7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林大津;跨文化言语交际:互动语用修辞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韩戈玲;语用标记语:双边最佳交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10 方传余;言语幽默的语用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茹;言语交际中误解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秀丽;从言语行为角度看成功言语交际[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林易;基于语境顺应理论的言语交际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新艳;言语交际中刻意曲解的关联顺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付丽君;言语交际中的冗余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超慧;隐喻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及语用理解[D];西北大学;2003年
7 邱凌;言外之意的语境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袁冶;从社会因素的角度看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D];吉林大学;2004年
9 沈静楠;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策略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10 曾亚农;从语言语用角度看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02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0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