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数字化传承的理论与方法
本文关键词:语言文化数字化传承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语言文化传承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承的方法也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进展,使得世界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的多样性濒临消亡的境地。论文从传统文字记录语言文化的性质和缺陷以及现今音频、视频记录语言文化的不精确和不完整性,讨论了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数字化传承的基本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语音多模态的数字化传承方法。最后,论文还从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认知的角度讨论了全面精确传承语言文化的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有声语言 口传文化 数字化方法 文化传承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有声语言及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方法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资助,项目批准号:10&ZD125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一、引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基于人类优秀文化的积累和传承,而文化的传承又基于语言文化的记录方式和载体,目前世界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是语言文字和口传文化。人类语言产生于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自从有了语言,人们就开始创造文化,特别是口传文化。时至今日,世界上大部分的语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辉;;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J];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08期
2 陈晓桦;;试论全球化条件下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J];教育探索;2007年01期
3 温端政;;语典的兴起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J];辞书研究;2007年06期
4 滕志朋;陈贻琳;;学习语言、传承文化、培育人文精神——关于《大学语文》目的任务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彭路;;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孙钰华;;双语教育中教师的文化传承现状与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6期
7 杨灼;;昆明方言词的文化保留价值与传承作用浅谈[J];思想战线;2008年S1期
8 刘海;;当代高校“大学语文”的社会功能与实施方略[J];理论月刊;2009年03期
9 谢金良;;关于繁体字与简体字的若干思考[J];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胡正艳;;汉字形旁作为文化现象刍议[J];语文学刊;2010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晓鹏;;春风雅言[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2 陈权;;中美两国手语翻译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胡妍;;论话语理解的语义联想策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文华;;论手语的基本要素——语形的内涵及相关类型[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5 姚喜双;;新闻播音语言及规范的特征[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邹煜;侯敏;;基于传媒语音语料库的主持人口语语句边界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崔延虎;;双语教学与双语教育的教育人类学审视[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雪英;;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梅那;;绚烂荧幕中的语言使者——从《实话实说》谈崔永元的语言艺术[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金惠淑;;普通话音节的统计原则和方法[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丰群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浅谈朗读中的距离美感[N];安徽经济报;2008年
2 张慧;让美妙的声音永驻诵读[N];莱芜日报;2010年
3 本报通讯员 杨旎 本报记者 郭扶庚;规范创新,和谐发展:让我们的汉语内外同热[N];光明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刘莎莎;“语同音”是良好沟通的基础[N];深圳特区报;2007年
5 ;规范创新,,和谐发展,让汉语海内外同热[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6 ;规范语言文字媒体应做表率[N];光明日报;2003年
7 李洪波;拯救消逝中的“山哈话”[N];丽水日报;2007年
8 记者 刘柏录;母语弱化倾向影响文化传承[N];协商新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敏 鲁子花;保护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N];云南政协报;2006年
10 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翟亚红;朗读,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倪兰;中国手语动词方向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郑璇;上海手语非视觉概念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衣玉敏;上海手语的语音调查报告[D];复旦大学;2008年
4 陈小红;上海手语动词及类标记结构方向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岚;演讲有声语言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耿于天;播音式朗诵与表演式朗诵的几点异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毕纪芹;体态语与会话含义的推导[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蒋蓉;中国手语之动词呼应[D];西南大学;2009年
5 梁军;普通话语音修辞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马梁;汉字音乐文化学研究释例[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璐;婴儿早期语言理解与表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雨;替代语言的符号美学语言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王叶芳;影视语言模因的成因:心理学视角[D];山西大学;2008年
10 李鸿英;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际[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03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0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