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核心情感隐喻的具身性本源

发布时间:2017-09-08 01:41

  本文关键词:核心情感隐喻的具身性本源


  更多相关文章: 核心情感 隐喻 认知语言学 修辞学


【摘要】:隐喻绝不是为伟大诗人专享的遨游遐想,而是再正常不过的认知世界之途径,乃人类所有思维精髓之凝聚,存在于世界的各种文化和语言之中。在收集、归类和细化喜悦、愤怒、悲伤、恐惧四大类核心情感表达式的基础上,可看出,情感隐喻不是任意产生的,而是源于人类具身体验,是认知主体在对现实世界的反复经历之上逐步沉淀的结果。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核心情感 隐喻 认知语言学 修辞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40094) 第五十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1M500719)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K143)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隐喻是一种普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对隐喻现象的研究可以溯源至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亚氏在其两部经典论著《诗学》和《修辞学》中分别对隐喻的性质和功能予以了详尽阐释,这在总体上设定了西方修辞学路径的隐喻研究基调。以亚氏为代表的比较论(The Comparison Theory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毅;;英汉情感隐喻视阈中体验哲学与文化特异性的理据探微[J];外语教学;2010年01期

2 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3 林书武;“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02期

4 宁全新;“Anger”与隐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5 张辉;汉英情感概念形成和表达的对比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6 彭懿;白解红;;汉英“愤怒”情感新词的认知对比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7 孙毅;陈朗;;“愤怒”情感隐喻视阈中的体验哲学管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年05期

8 孙毅;;基于语料的跨语言核心情感的认知隐喻学发生原理探源[J];中国外语;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军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龙涛;;在中师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阳光心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S1期

3 严然;吴丹;;石林彝族刺绣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4 黄卫明;桑青松;;策略型学习者的情感策略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任向东;;论大学生人格的培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彭正梅;;学习中的消极经验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解光云;;论古希腊人“重男轻女”的性别取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曲强;从图式理论谈阅读教学的优化[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杨鹏;黄宁夏;;Goldwave软件应用与英语自主学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张建丽;;历时视角下情感隐喻的认知溯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路由喻放;;Flash网络广告中的设计心理学[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牟云峰;;感觉类形容词的词义演变——从自身感觉到认知世界[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郭坚明;杨波;;广州市城区成年居民经常性负性情绪调查研究[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5 高丙芳;蒋丽霞;;浅谈中国律师从政[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6 平延勋;;高职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感”初探[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苏丹;赵宏_";;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心理因素及其分析[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陈满铭;;三一理论与作文评改[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9 潘婷;;目标化思维的两个尺度[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寅;;四论语言的体验性——《易经》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对比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洪朋;优秀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5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儒芳;当代情绪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医七情理论与实践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云霞;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安春明;吉林省农村居民幸福感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郭瑜洁;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徐璐;乒乓球运动员决策过程认知加工特征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孙宝宏;规则变式三种习得和应用方式的迁移效果[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帆;三维立体画加工特点的眼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鹏欢;大连市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谢莲花;基于旅游者行为的南宁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胡信奎;道路交通标志中对称结构效应的工效学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罗静深;论间接故意的意欲要素[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阳;基于框架语义学的语篇连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辉,王少琳;认知语义学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张辉,祝良;认知语言学概述[J];外语研究;1999年02期

3 王寅;认知语言学与两代认知科学[J];外语学刊;2002年01期

4 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5 周红;英汉情感隐喻共性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许国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03期

7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8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9 林书武;“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02期

10 宁全新;“Anger”与隐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洁,朱国龙;认知语言学[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安琦;;基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语言“经济”[J];北方经贸;2011年02期

3 赵瑛香;;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在广告语中的效应[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1期

4 吴妍婷;;隐喻的跨文化认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7期

5 李雨晨;;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J];才智;2010年03期

6 陈文华;;浅论修辞学中的隐喻[J];教育探究;2008年01期

7 赵薇;;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的界定以及与新约修辞的分野[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李春晓;;语义变迁的认知语言学理据探讨——对汉语形容词“绿”的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黄远竟;唐廷君;;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相似性[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4期

10 赵宁;;隐喻与翻译[J];华章;2010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曾贤模;;歇后语的认知语言学初探[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媛嫒 曾毅平;多学科交融中的修辞学[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宗廷虎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修辞学会及华东修辞学会顾问;语言和谐与社会和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4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6 李玉成;“智慧的声音”[N];学习时报;2002年

7 马美著;汉字修辞:修辞学新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8 北京大学 陈汝东;话语学研究现状与趋势[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顾曰国;话语研究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晓白;汉语也有风格[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吕红周;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7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妍;网络词语的认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蒋琳珍;从认知角度探讨对话中的隐喻翻译[D];浙江大学;2006年

3 朱雅冬;从认知角度看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的现象[D];四川大学;2006年

4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5 张慧芳;多义性在原型范畴理论上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刘臻;英汉通感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吴佳娜;词类再范畴化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田旭;英汉人体隐喻化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9 彭玉康;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磊;隐喻及其翻译[D];宁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11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11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6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