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隐喻性谚语的概念隐喻认知类型分析
本文关键词:汉英隐喻性谚语的概念隐喻认知类型分析
【摘要】:隐喻既是一种外在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思维,是人类感知世界与形成概念的重要方式。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性投射,按照概念隐喻源域的不同和投射方式的差异,并以汉英隐喻性谚语为语料对概念隐喻中的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概念隐喻对人的认知思维能力,特别是在对抽象事物进行理解和表述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汉英谚语多数具有隐喻性,其句式简洁、寓意深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蕴藏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经验,对概念隐喻的认知类型及应用特点的研究有很大帮助。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汉英谚语 认知类型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一、引言西方对隐喻的探索历史悠久,其传统研究类型主要包括: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Comparison Theory),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Quintilian)的“替代论”(Substitution Theory),以及现代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Richards)的“互动论”(Interaction Theory)[1]。其中亚里士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梅德明;高文成;;以《老子》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宋然然;;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徐志敏;图式理论在语篇阅读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朱宁;陈洁;;“Head”语义扩展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8 邓莉;隐喻对语义变化的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李丽君;基于人体外部器官的英汉情感习语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10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冰清;;参见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余建军;;刍议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侯丽娟;;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及其外语教学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晓康;;英汉谚语结构对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卢水林;;隐喻在英语成语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高军;;隐喻与英语学习词典中一词多义词汇的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孙芳琴;;中西修辞语用中的饮食文化探析[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安琛;;网络语境下语音变异的认知浅解[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春玲;弱智儿童语义加工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向花;时间在英汉词汇中的隐喻表征[D];浙江大学;2002年
2 师璐;从认知角度看空间隐喻[D];河南大学;2002年
3 聂新艳;句法象似性及其在文学中的文体效果[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江源;言语理解的认知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5 于秋;谚语理解综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一宁;模糊及其语用功能[D];长春理工大学;2002年
7 张葳;转义及形象性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严先慧;关联与言语幽默理解[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明宏;从认知角度对空间方位词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2年
10 黄泽火;语法隐喻[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立新;认知隐喻与翻译[J];惠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程同春;英语隐喻的思考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年02期
3 于艳红;隐喻的认知与翻译[J];语言与翻译;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官俊君;;名词动用的语法隐喻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尚砚;;基于概念隐喻对二语词汇习得的认知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3 冯宗祥;周燕;杨公建;;中英谚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特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黄志军;;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陈一睿;;隐喻、概念隐喻与词汇搭配[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6 梁丹;;探析言语艺术的奇葩——隐喻及其应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熊妮;;试析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翟少军;;概念隐喻论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甘智敏;梁晓波;;英汉经济新闻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顾红;;英、汉语“喜悦”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朱海燕;;Evaluating Temporal Metaphor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王健坤;;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理论的视角对概念隐语的探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洪文翰;刘叶红;彭永爱;;汉英民谚心理定势对比解读[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陈明辉;;隐喻与认知——“义项排列”的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宋纯;李斌;曲维光;陈小荷;;面向自动理解的汉语明喻句的可计算性考察[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静;基于危机传播语料的概念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王晶芝;元旦社论中的概念隐喻历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王诗客;汉语新诗中祖国母亲隐喻的多维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9 陈晦;英汉植物词语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李毅;基于语料库的隐喻普遍性与变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婷;基于概念隐喻视角的诗歌语篇连贯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2 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沈姗姗;论概念隐喻与人的体验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伟伟;认知视角下《论语》的概念隐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5 陈亮;概念隐喻在商务环境中的应用和含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6 温巧枝;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曹月新;政治语篇概念隐喻及其意识形态对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徐婧婧;经济危机背景下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杨峥;中英体育新闻标题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杨霞;经济语篇的连贯研究:概念隐喻视角[D];宁波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11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11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