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以来“亲吻”类词的历时演变初探
发布时间:2017-09-08 07:27
本文关键词:中古以来“亲吻”类词的历时演变初探
【摘要】:本文建立在汉语历史词汇学和方言学理论基础上,对中古以来“亲吻”类词的成员进行了历时性的描写和梳理。文章从两个维度展开:纵向上,以朝代为纲,从东汉开始顺延至现当代,以此为线索洞察各个成员的新旧更替;横向上,锁定每个特定时期,借助语料进行观察和分析,详细论述新旧成员的特征,在论述时,侧重描写分析亲吻动词带宾语情况、受事对象、受事部位、适用语境、用法特征等方面内容,试图还原亲吻类词在该时期的全貌。 具体而言,全文总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等相关说明。第二章描写东汉至宋元时期“亲吻”类词的主导词“呜”及其复音形式,以及宋代以后新出现的词“Vw”的使用情况的兴衰历程。第三章论述明清时期“呜”类词的消退以及亲和吻的崛起。使用数量的减少是“呜”类词消退的征兆。而明末以后“亲”迅猛发展,在清代发展成为强势词,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些用法已初见端倪。清末,本概念范围内出现了又一新秀“吻”。第四章阐述现代汉语“亲”、“吻”和“亲吻”三足鼎立的格局,三者雷同但又各有分工:“亲”惯用于具体的日常生活;“吻”有许多连用形式,也可表达许多抽象事物的接触;“亲吻”用法活跃,义域广泛,口语和书面语都常常使用。第五章是初步探究方言中各成员的分布,并得出其分布上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第六章为总结部分,以表格形式对本文的研究作了概括,指出同一概念之下成员发展的特点:传承性、竞争的结果是主导词地位的确立、语言发展体现经济性原则、语义发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语义考察依赖广泛的语料而不只是词典、新旧词在演变中容易产生“重言”形式。
【关键词】:呜 亲 吻 亲吻 历时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1.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8
- 1.2 研究综述8-12
- 1.3 研究说明12-14
- 2.东汉至宋元时期的“亲吻”类词14-22
- 2.1 “呜”的出现及其大量使用14-16
- 2.2 “呜”的复音形式16-19
- 2.3 宋代以后出现的“亲吻”类新词19-20
- 2.4 小结20-22
- 3.明清时期的“亲吻”类词22-36
- 3.1 “呜”及其复音形式的消退22-24
- 3.2 明清时期新出现的词24-33
- 3.3 其他33-34
- 3.4 小结34-36
- 4.现代汉语中“亲吻”类词36-52
- 4.1 亲36-41
- 4.2 吻41-46
- 4.3 “亲吻”连用46-52
- 5.现代汉语方言中“亲吻”类词52-56
- 5.1 从“亲”的方言分布看“亲吻”类词的方言分布52-53
- 5.2 从“接吻”的方言分布看“亲吻”类词的方言分布53-56
- 6.结语56-60
- 6.1 结论56-59
- 6.2 本文的不足59-60
- 参考文献60-65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65-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史光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解海江,张志毅;汉语面部语义场历史演变——兼论汉语词汇史研究方法论的转折[J];古汉语研究;1993年04期
3 方一新;郭晓妮;;近十年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古汉语研究;2010年03期
4 郭伏良;现代汉语语义场分析初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5 李康澄;;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概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谭代龙;张富翠;;汉语起立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0期
7 霍生玉;;汉语“吃喝”语义场历史演变的动因分析[J];语文学刊;2009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庆庆;近代汉语几组常用词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12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1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