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词汇化模式 运动事件 框架类型学 语料库语言学
【摘要】:语言是人类用于交流的一种任意的言语符号的系统。然而,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语言。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语言,我们有必要寻找一些方法将所有语言进行分类。这就是语言类型学研究的宗旨。基于不同语言在运动事件词汇化表达上的差异,Talmy (2000)引入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框架类型学。该学说把语言分为两类:动词构架语(表示路径的语义要素由主要动词编码)和附加语构架语(表示路径的语义要素由附加语编码)。汉语的类型偏向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界近年来热烈讨论的话题,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Talmy (2000)认为汉语是一种典型的附加语构架语,而Tai(2003)则认为汉语是一种动词构架语。与此相对,Slobin(2004)提出了对等框架语,并认为汉语属于这种语言类型。 本文旨在确定汉语的构架类型,进而探讨最常用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及其背后隐藏的机制。本研究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建立的CCL语料库中随机抽取了10,000句带有路径动词“来”的句子,逐一分析其中6,715个包含运动事件的句子。研究结果表明,只包含路径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运动+路径+主体(23.23%);(2)运动+路径+主体+背景(13.92%);(3)运动+路径(7.74%);(4)运动+路径+背景(4.69%)。这四种动词词汇化模式出现的频率总和为49.85%,这与包含路径动词的动词词组的出现频率基本一致。这表明路径动词既可以单独表示运动事件,又能和其他动词构成动词词组表示运动事件,两者出现的频率几乎一致,在运动事件词汇化中起到了对等的作用。因此,汉语既不是动词构架语也不是附加语构架语,而是属于对等框架语类型。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对框架类型学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并对提高汉语学习与教学有一定启示。本文同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即运用语料库对繁复的语言现象进行研究。此外,清楚了解不同运动事件的表达也有助于对某些抽象类范畴进行探究。
【关键词】:词汇化模式 运动事件 框架类型学 语料库语言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7
- Abstract7-9
- 内容摘要9-11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18
- 1.1 Rationale of the Study11-15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5-16
- 1.3 Research Questions16
- 1.4 Oranization of this Thesis16-18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8-31
- 2.1 Previous Studies on Language Typology18-22
- 2.1.1 Morphological Typology19-20
- 2.1.2 Word Order Typology20-21
- 2.1.3 Phonological Typology21
- 2.1.4 Motion Event Typology21-22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Lexicalization of Motion Events22-25
- 2.2.1 Talmy' Motion Event Typology22-23
- 2.2.2 Slobin's "Frog Story" Experiment23-25
- 2.3 Previous Studies of Motion Events in Chinese25-30
- 2.3.1 Chinese as a Satellite-Framed Language26-28
- 2.3.2 Chinese as a Verb-Framed Language28-29
- 2.3.3 Chinese as an 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29-30
- 2.4 Summary30-31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Preliminaries31-42
- 3.1 Definitions of Key Concepts31-39
- 3.1.1 Motion Events31-38
- 3.1.1.1 Figure and Ground33-35
- 3.1.1.2 Path35-38
- 3.1.1.3 Motion38
- 3.1.2 Lexicalization Patterns38-39
- 3.2 The Framing Typology39-40
- 3.3 Summary40-42
- Chapter Fou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42-64
- 4.1 Introduction42-44
- 4.2 Samples and Selection Procedures44
- 4.3 Encoding Path Verb "lai(来)"44-57
- 4.3.1 Motion+Path45-46
- 4.3.2 Motion+Path+Figure46-47
- 4.3.3 Motion+Path+Ground47-48
- 4.3.4 Motion+Path+Figure+Ground48-49
- 4.3.5 Motion+Path+Manner49-50
- 4.3.6 Motion+Path+Cause50-51
- 4.3.7 Motion+Path+Manner+Cause51
- 4.3.8 Motion+Path+Figure+Manner51-52
- 4.3.9 Motion+Path+Figure+Cause52-53
- 4.3.10 Motion+Path+Figure+Manner+Cause53
- 4.3.11 Motion+Path+Ground+Manner53-54
- 4.3.12 Motion+Path+Ground+Cause54-55
- 4.3.13 Motion+Path+Ground+Manner+Cause55
- 4.3.14 Motion+Path+Figure+Ground+Manner55-56
- 4.3.15 Motion+Path+Figure+Ground+Cause56-57
- 4.3.16 Motion+Path+Figure+Ground+Manner+Cause57
- 4.4 Results and Discussion57-63
- 4.4.1 Data Statistics57-60
- 4.4.2 Discussion60-63
- 4.5 Summary63-64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64-67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64-65
- 5.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65-66
- 5.3 Prospects for Further Researches66-67
- References67-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秀芳;;来源于完整小句的话语标记“我告诉你”[J];语言科学;2010年03期
2 王福萍;;“舍得”的成词过程浅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6期
3 李艳;;“X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J];文学教育(下);2010年09期
4 池建海;;“知己”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9期
5 姚小鹏;;“最不”的词汇化及其表义功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王军;;“有(一)点儿”的词汇化与语法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1期
7 付文萍;;“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8 胡孝斌;;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共同作用——谈VV的句法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04期
9 李文山;;论现代汉语中的三个“还有”——兼论共时材料中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2008年05期
10 杨青;;浅谈“因而”的成词过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王世凯;;动宾式时量动词“为期”的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邵志洪;;英汉拟人法使用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芳;;“上去”的虚化进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黄昌静;;英汉双及物构式引申机制对比[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张高远;;X-er与X-de的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杨静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近10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N];西部时报;2010年
3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肖晓晖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由合至离:语言的类推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汉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刘云 饶琪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叠形式研究彰显问题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玉荣;基于历时学习者语料库的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词汇与句法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韩春兰;英汉运动事件语义编码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张维莎;公共政治话语中以术语为手段的掩饰委婉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张成进;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5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刘静;汉韩运动事件表达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张田田;与代词“并入”相关的双音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邵春;英语主位化评述结构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韦皓;“据说”的词汇化问题和相关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宁;“何X”的词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崔贵兵;“V不C”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4 张明友;“V不得”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5 张海霞;“继而”的词汇化[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芬;双音结构“X以”的词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何潇;“所X”词汇化的层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田寅威;“以为”的词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沈中平;时间词“X前/后”词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15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15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