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语言比较法和“他昨天去的北京”中“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15:18

  本文关键词:语言比较法和“他昨天去的北京”中“的”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他昨天去的北京” 语言比较法 对应翻译 代词


【摘要】:基于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不仅是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那些因为相互影响而结成语言联盟、在类型学上相同或类似的语言在语法或其他方面也具有相似或对应的关系。因此,通过语言比较或对应研究的方法,可以揭示任意两种语言的相似或对应之处。基于翻译规律可建立或者可大致建立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基于对应关系可以以一种语言解释对应的另一语言的结构。本文使用语言比较法研究“他昨天去的北京”中的“的”,旨在描写这类“的4”的性质和分析其历史来源,并在与英语"it be……that"结构的对应翻译中找出两者相似之处。全文共分八个章节,具体概述如下: (一)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概括了全文的总体思想和研究思路。 (二)第一章是现代汉语中“的4”的研究综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学界对“的4”重点研究的几个方面,第二部分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学界关于“的4”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的4”是介接成分还是后附成分;“V+的4”是自足的语法结构还是省略了名词成分;“V+的4”是否是名词性成分;“的4”来自于上古汉语的“之”“者”亦或其他成分;“的4”与所谓语气词“的”之间的关系。 (三)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和语言比较法。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为语言间的对应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语言比较法为语言间对应翻译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汉语中基于语言间对应关系的研究早在《马氏文通》中就有所涉及。 (四)第三章从五个方面描写了“的4”的语义特征。“的4”一般附着在动宾之间或无宾动词之后、用于完成时态的句子结构中,该结构能体现出一定的预设信息,并在此预设的基础上对进一步获得的信息加以强调。“的4”结构的否定形式通常是在动词、焦点或强调成分前加“不是”。 (五)第四章分析了“的4”与时体标记“了、着”的异同。第三章所总结的“的4”的语义特征与时体标记“了、着”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它们多附着于动词后宾语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态或进行态,还能够传达一定的肯定语气。但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本质上并不属同类。“了、着”是由中古汉语中具有实际意义的动词虚化演变而来,其否定句式使用“没有”,而“的4”结构具有名词性特征,使用“不是”加以否定。 (六)第五章论述“的4(底)”的历史来源。通过例证分析“底”字结构和“者”字结构的对应关系,得出“底出于者”的结论。而“者”在上古汉语中是指示代词,由此类推出“的4(底)”也应判断为指示代词。 (七)第六章在中英对应翻译中证明“的4”的代词性质。在对应翻译中可以直观地看出“的4”结构与英语强调结构的对应关系,结合英语it强调句中的"that"在上古英语的变化过程,可以得出结论:“的4”所对应的"that"在上古英语中是关系代词。而“的4”与it强调句中的"that"在现代语言中均有相应可替换代词,又从侧面论证了“的4”与"that"的对应关系。 (八)第七章对全文进行小结,概括基本观点,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关键词】:“他昨天去的北京” 语言比较法 对应翻译 代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0
  • 引言10-13
  • 0.1 研究范围10-11
  • 0.2 研究方法11-12
  • 0.3 研究意义12-13
  • 第一章 研究综述13-24
  • 1.1 研究的几个方面13-23
  • 1.1.1 “的_4”是介接成分还是后附成分15-17
  • 1.1.2 “V+的_4”是自足的语法结构还是后面省略了一个名词性的成分17
  • 1.1.3 “V+的_4”是否是名词性成分17-18
  • 1.1.4 “的_4”字的历史演变18-21
  • 1.1.5 语气词“的”和“的_4”21-23
  • 1.2 存在的问题23-24
  • 第二章 语言比较法24-31
  • 2.1 普遍语法和语言比较法24-25
  • 2.1.1 Chomsky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24
  • 2.1.2 历史比较法24-25
  • 2.2 对应翻译和语法研究25-28
  • 2.2.1 语言间的对应关系26-27
  • 2.2.2 语义等值27-28
  • 2.3 《马氏文通》的对应研究28-31
  • 第三章 “的_4”的语义特征31-36
  • 3.1 位置特征31-32
  • 3.2 时态特征32
  • 3.3 隐含预设信息32-33
  • 3.4 强调焦点33-34
  • 3.5 “的_4”结构的否定形式34-35
  • 3.6 小结35-36
  • 第四章 “的_4”与时体标记“了、着”36-40
  • 4.1 “的_4”与时体标记“了、着”的相似性36-37
  • 4.2 “的_4”与时体标记“了、着”的差异性37-40
  • 第五章 “的_4”出于“者”40-47
  • 5.1 “的_4”的来源40-41
  • 5.2 “者”字结构探源41-42
  • 5.3 “底”字结构与“者”字结构的对应关系42-43
  • 5.4 “底”取代“者”或是词汇的替代现象43-45
  • 5.5 上古汉语中的“者”是指示代词45-47
  • 第六章 翻译对应中证明“的_4”及其出现的结构的性质47-53
  • 6.1 汉语“的_4”结构与英语强调结构的对应关系47-49
  • 6.2 对比论证“的_4”的代词属性49-53
  • 6.2.1 论证it强调句中“that”是关系代词49-51
  • 6.2.2 “的_4”与it强调句中的“that”在现代语言中均有相应可替换代词51-53
  • 第七章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59
  • 专著55-56
  • 学位论文56
  • 期刊论文56-59
  • 致谢59-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德熙 ,v缂孜,

本文编号:821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21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9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