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族儿童华语交际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华族儿童华语交际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本文对新加坡华族儿童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华语交际意愿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家庭语言背景、性别及交际情境对儿童华语交际意愿的影响。研究采用2(交际情境)×2(性别)×3(家庭语言背景)的混合设计,通过问卷调查了学习华语的389名小学一年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堂内的华语交际意愿高于课堂外的华语交际意愿;来自华语家庭和华英双语家庭的学生华语交际意愿高于来自英语家庭的学生,而前两者之间的差异则并不显著。此外,学生华语交际意愿的总体性别差异并不显著,不过,性别和家庭语言背景对华语交际意愿的影响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下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单位】: 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研究所;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交际意愿 家庭语言背景 华语 新加坡
【基金】: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院研究所研究项目“新加坡小学华文单元模式课程实施效绩的综合评估”(OER52/08 ZSH)
【分类号】:H193
【正文快照】: 1.新加坡小学华语教育新加坡的双语政策始于独立建国的1965年,英语被确立为族际通用语。母语为体、英语为用,英语在教育、科技和贸易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同时,官方所确立的马来语、淡米尔语和华语三大母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1987年起,英语成为教学媒介语,要求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光明,黄昆章;新加坡华语生存环境及前景展望[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谢荣;;“华语”新解[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3 郭熙;;华语规划论略[J];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03期
4 董英华;浅析新加坡政府的华语政策变迁[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卢伟;略论东南亚华裔学生华语学习词典的编纂[J];辞书研究;2001年04期
6 吴琼,李创鑫;泰国华语及华语教育现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周聿峨;新加坡华语教育面临的难题[J];东南亚研究;2001年03期
8 徐大明;;“华语”宣言书——评徐杰、王惠《现代华语概论》[J];语言科学;2006年06期
9 汪惠迪;华语特有词语:新加坡社会写真[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郭熙;;论华语视角下的中国语言规划[J];语文研究;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宇明;李开拓;;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八次学术会议上的讲话[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晓芳;《新华语典》编纂工程正式启动[N];山西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柯进;规范华语使用 弘扬中华文化[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华语成为澳第二大语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4 文枫;打开语言的窗口[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刘悠扬;简化字远比“洪水猛兽”复杂[N];深圳商报;2010年
6 陶杰;新加坡兴起学习华文之风[N];光明日报;2010年
7 艾跃进;要尊重我们的母语[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小霞;海外华文教育蓬勃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1年
9 雷东瑞;李光耀给华人父母支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10 记者 许晓青;迎世博,上海开展“咬文嚼字大赛”[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成玉;外国留学生中文交际意愿探索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虞帅;来华留学生课外汉语使用情况考察[D];复旦大学;2012年
3 林冬梅;从马来西亚华裔家庭用语看华语方言的兴衰[D];浙江大学;2010年
4 韩爱珍;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差异现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刘伟;新世纪华语圈新词变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允超;新加坡华文补习学校现状分析[D];暨南大学;2009年
7 许迎春;新加坡华语特色词语考察[D];暨南大学;2006年
8 黄年丰;印度尼西亚华语平面媒体特色词语初探[D];暨南大学;2006年
9 贺妍;双语环境下3-4岁幼儿华文教学的培养和训练习得[D];暨南大学;2008年
10 李文娟;《华语官话语法》语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24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24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