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陕甘宁民间歌谣音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21:42

  本文关键词:陕甘宁民间歌谣音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陕甘宁民歌 西北方音 演变


【摘要】:论文以陕甘宁民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选取的5000首民歌的分析研究,归纳出陕甘宁地区方音的韵调特点,揭示西北方音的概貌;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求西北方音的发展与演变。通过对陕甘宁民歌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以下语音现象:1.陕甘宁民歌用韵比较自由,其韵文的用韵要比《广韵》同用、独用的规定宽泛得多,韵部明显减少。 2.陕甘宁民歌韵部分10部:阴声韵7部(歌戈部、家麻部、鱼模部、皆哈部、支微部、萧豪部、尤侯部),阳声韵3部(江阳部、元覃部、东侵部)。阳声韵主要母音鼻音化,鼻音韵尾[-m]已经消失,并入了[-n]尾,且[-n]尾与[-η]已经相混(或消失)。[-p]、[-t]、[-k]三个塞音韵尾完全失落,入声韵消失,基本上都押入了相对应的阴声韵。 3.西北方音平声已经分为阴阳,全浊上声变为去声,并且平声与去声的调值相近,入声派入了三声。 总之,陕甘宁民歌所反映的西北方音在对前代继承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其韵调系统与现代西北方音差别不大。
【关键词】:陕甘宁民歌 西北方音 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10
  • 第一章 陕甘宁民歌概况10-13
  • 第一节 陕甘宁地理区域10
  • 第二节 陕甘宁民歌10-13
  • 第二章 陕甘宁地区民歌用韵13-17
  • 第一节 陕甘宁地区民歌押韵的格式13-15
  • 第二节 陕甘宁地区民歌中“转韵”现象15-17
  • 第三章 陕甘宁地区民歌押韵部类17-61
  • 第一节 阴声韵17-30
  • 第二节 阳声韵30-50
  • 第三节 入声韵50-61
  • 第四章 陕甘宁地区民歌异部相押现象分析61-65
  • 第一节 阴声韵异部相押61-64
  • 第二节 阳声韵异部相押64-65
  • 第五章 陕甘宁地区民歌异调通押分析65-85
  • 第一节 平仄通押与平声似去65-69
  • 第二节 舒入混押与入派三声69-85
  • 第六章 陕甘宁民歌用韵与前代西北及其它方音比较85-92
  • 第一节 陕甘宁民歌用韵总体特征85-86
  • 第二节 陕甘宁民歌用韵与《中原音韵》音系的比较86-89
  • 第三节 陕甘宁地区方音与其他地区方音比较89-92
  • 结语92-93
  • 参考文献93-96
  • 致谢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易青;;《守温韵学残卷》反映的晚唐等韵学及西北方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孙溱;;陕北信天游的语言特点[J];大舞台;2011年06期

3 蒲薪竹;;试论地理环境对民歌研究的影响[J];大舞台;2011年07期

4 张盛裕;;河西走廊的汉语方言[J];方言;1993年04期

5 雒鹏;;甘肃省的中原官话[J];方言;2008年01期

6 廖名春;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别字异文看五至八世纪初西北方音的韵母[J];古汉语研究;1992年01期

7 鲁国尧;论“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兼议汉语研究中的“犬马鬼魅法则”[J];古汉语研究;2003年01期

8 姜聿华;黄公绍词韵与《古今韵会举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9 张成材,莫超;甘肃方言特点举要(一)[J];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03期

10 张成材;;甘肃方言特点举要(二)[J];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833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33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2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