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概念层表达式“X BE Y”研究
本文关键词:隐喻的概念层表达式“X BE Y”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隐喻 “X BE Y”表达式 同一律 外延—内涵性双重逻辑解读 常规关系认知范式
【摘要】:隐喻,是使用"是"、"成"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同其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表达。隐喻总是显性或隐性地包含着概念层表达式"X BE Y";其中,X和Y分属两个不同范畴。表达式"X BE Y"成为隐喻概念层表达式有两个主要理据:谓词BE能够进行外延—内涵性双重逻辑解读①,保证了表达式"X BE Y"既可在表面上利用Y的外延对X进行述说又可利用Y的内涵属性对X进行述说;其识解依赖人类常规关系认知范式,这种常规关系或知识结合语境限制因素解决了"X BE Y"中喻体Y部分属性的提取问题。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务处;绵阳南山中学;
【关键词】: 隐喻 “X BE Y”表达式 同一律 外延—内涵性双重逻辑解读 常规关系认知范式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修辞的神经认知语言学研究”(11XYY016)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1.引言隐喻,是使用“是”、“成”等词将一事物比拟成同其具有某方面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表达。例如:(1)An old friend is a new house.(Kovecses,2002:104)例(1)中,施喻者或识喻者正是利用喻体house与本体friend在“构建”方面具有的相似性,即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廖巧云;涂志成;;“内涵外延传承”视角下的双关[J];外语研究;2009年06期
2 徐盛桓;;相邻与补足——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一[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徐盛桓;;转喻为什么可能——“转喻与逻辑”研究之二:“内涵外延传承”说对转喻的解释[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J];外语教学;2007年03期
5 徐盛桓;;隐喻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6 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徐盛桓;;为学务本,本立道生[J];中国外语;2007年05期
8 安军;郭贵春;;隐喻的逻辑特征[J];哲学研究;2007年02期
9 黄华新;徐慈华;;隐喻语句的真值条件[J];哲学研究;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 张蓊荟,沈晓红;英汉翻译过程中推理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朱小美;王翠霞;;话语标记语Well的元语用意识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袁周敏;方宗祥;;“都是……惹的祸”构式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杨慧琼;杜建华;;受众为何按照谣言而不是新闻行事?——对2010年两起地震谣言的比较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5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6 郭素珍;;试论合作原则及其偏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7 徐芳;;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English Humorous Utteranc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8 赵彬;;商务谈判中语用策略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9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张U,
本文编号:842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42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