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瞿秋白:在翻译理念冲突中的背后
本文关键词:鲁迅与瞿秋白:在翻译理念冲突中的背后
更多相关文章: 瞿秋白 鲁迅 翻译 文艺大众化 白话文运动 普通话 左翼知识分子 革命文学 形成过程 大众文艺
【摘要】:正1931年12月,瞿秋白给尚未谋面的鲁迅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祝贺鲁迅翻译的《毁灭》出版。信中高度赞扬了鲁迅的译文"非常忠实",但也指出译文存在着"不顺"的问题,希望鲁迅以后能用"绝对的白话"来翻译[1]507-508。鲁迅的回信也充满热情和友谊的温馨,只是对于"不顺"的批评,他回应道"宁信而不顺"[2]391。接下来,瞿秋白一改前信温和的探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
【关键词】: 瞿秋白 鲁迅 翻译 文艺大众化 白话文运动 普通话 左翼知识分子 革命文学 形成过程 大众文艺
【分类号】:H059;I210
【正文快照】: 1931年12月,瞿秋白给尚未谋面的鲁迅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祝贺鲁迅翻译的《毁灭》出版。信中高度赞扬了鲁迅的译文“非常忠实”,但也指出译文存在着“不顺”的问题,希望鲁迅以后能用“绝对的白话”来翻译[1]507-508。鲁迅的回信也充满热情和友谊的温馨,只是对于“不顺”的批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陆学莉;;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的嬗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说新语》之“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连银;;明代科场评卷方式考——以乡、会试为考察对象[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9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10 吴元康;;1921年初《新青年》同仁之间几则通信的时间问题[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姜彩燕;;鲁迅与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易彬;;杂文精神、黑暗鬼影与死火世界——鲁迅与穆旦比较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丽丽;鲁迅与《萌芽月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丽凤;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天然;;战友情深——有关瞿秋白和鲁迅的三件新史料[J];新文学史料;1982年04期
2 王观泉;天下一知己——瞿秋白与左翼文化思考之二[J];鲁迅研究月刊;1988年06期
3 鲁青;《鲁迅和瞿秋白合作的杂文及其它》即将出版[J];鲁迅研究月刊;1986年02期
4 丁景唐;;鲁迅和瞿秋白友谊的丰碑——鲁迅帮助出版瞿秋白著译的经过[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5 王士菁;瞿秋白论鲁迅──纪念瞿秋白同志就义60周年[J];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04期
6 唐宋元;鲁迅与秋白(影视文学剧本)[J];四川戏剧;2001年04期
7 刘一新;鲁迅瞿秋白的友谊“确是生死之交”[J];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04期
8 丸山f;陈馨;;鲁迅逝后70年所想——从白话之争看鲁迅与瞿秋白的异同[J];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12期
9 周红兴;;战斗和友谊的明证——瞿秋白书赠鲁迅的二首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03期
10 金建明;瞿秋白与鲁迅:文坛“双璧”挚情动天地[J];党史文苑;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挥戈;吴腾凰;;严谨的文风 科学的论证——重读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赵修义;;两点感受和一点意见[A];瞿秋白研究通讯第12-13期(总第145-146期)[C];2011年
3 王锡荣;;瞿秋白鲁迅翻译问题讨论的启示[A];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任俊;;瞿秋白狱中诗词与《多余的话》的一致性[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5 刘福勤;;《乱弹》导读[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6 王明堂;;瞿秋白万言评鲁迅——纪念《〈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发表70周年[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意薇;陈春生;;论瞿秋白的狱中旧体诗词之生命本体意义[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8 张意薇;陈春生;;论瞿秋白的狱中旧体诗词之生命本体意义[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9 龚景春;;瞿秋白的“续貂”诗[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10 陈春生;胡鹏林;;俄罗斯文学视角下的《多余的话》[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耀国;“自由谈”里见原则[N];中华新闻报;2006年
2 卜平;想起陈铁健与《多余的话》[N];人民政协报;2006年
3 梁衡;用文学诠释政治[N];人民日报;2011年
4 张丽;正确评价鲁迅的第一人[N];团结报;2000年
5 杨天松;被照亮的历史[N];文艺报;2006年
6 史纪辛;尘封67载,,鲁迅书信近日发现[N];人民日报;2003年
7 汪涌豪;日常的鲁迅[N];文汇报;2002年
8 何满子;重读鲁迅《写于深夜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奉少廷;先生不厌百回读[N];人民日报;2010年
10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张梦阳;鲁迅文艺理论批评的现实启悟[N];文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杰祥;“道”与“路”[D];复旦大学;2003年
2 曹禧修;抵达深度的叙述[D];河南大学;2002年
3 靳新来;“人”与“兽”的纠葛[D];复旦大学;2004年
4 毛剑;“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引进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李丽;俄苏文学浸润下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家[D];苏州大学;2008年
6 方Q趾
本文编号:843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4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