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10:40
本文关键词:英汉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概念隐喻理论 时间隐喻 对比研究 相似性和差异性
【摘要】:本文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英汉时间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这两种语言中时间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Lakoff把概念隐喻划分为空间性隐喻、实体性隐喻和结构性隐喻,相应地也就产生三种时间隐喻。本文依据Lakoff的划分方法,从这三种时间隐喻出发,对英汉时间隐喻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对比分析。 英语中对时间隐喻的研究非常丰富,因此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被非常广泛地验证和应用。但是,汉语中对时间隐喻的研究并不如英语中那么充分,本论文从英汉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的角度出发,将非常具有价值性和必要性。本论文通过对英汉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来解释时间隐喻概念在两种语言中的构建。其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从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角度更广泛地丰富和应用当代概念隐喻理论,二是为外语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并以此来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基于这两个主要目的,本论文提出两个研究问题:第一,英汉时间隐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二,英汉时间隐喻产生这种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依据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论文采用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关于时间隐喻的大量数据进行了定性分析,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这些相似性和差异性均来自于我们与世界相处的经验。简而言之,因为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具备经验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决定着我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反映在语言上,便产生了隐喻的相似性。然而,由于不同的个体经验,自然环境,社会和文化背景等,又使得我们存在隐喻上的差异性。 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作者尽可能地从语言学,认知角度,文化和传统等方面,对时间隐喻的给出比较全面的呈现。本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我们对隐喻,尤其是时间隐喻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地理解人类的认知和概念系统。与此同时,本论文也会为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 时间隐喻 对比研究 相似性和差异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5;H315
【目录】:
- Contents5-7
- Abstract7-9
- 摘要9-10
- Introduction10-14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14-27
- 1.1 Three Periods of Metaphor Studies14-18
- 1.1.1 Earlier Period of Metaphor Studies14-16
- 1.1.2 Transitional Period of Metaphor Studies16-17
- 1.1.3 Contemporary Period of Metaphor Studies17-18
- 1.2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18-24
- 1.2.1 Experiential Ba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19-20
- 1.2.2 Working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20-21
- 1.2.3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21-24
- 1.3 Researches on Temporal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24-27
- Chapter Two Methodology27-31
- 2.1 Research Questions27-28
- 2.2 Date Collection28-29
- 2.3 Data Analysis29-31
- Chapter Three Temporal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31-56
- 3.1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of Time31-44
- 3.1.1 Temporal Metaphors in the Horizontal Axis32-39
- 3.1.1.1 Moving-Time Model of Horizontal Axis33-35
- 3.1.1.2 Moving-Ego Model of Horizontal Axis35-37
- 3.1.1.3 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 Horizontal Axis37-39
- 3.1.2 Temporal Metaphors in the Vertical Axis39-44
- 3.1.2.1 Vertical Axis in English40-41
- 3.1.2.2 Vertical Axis in Chinese41-42
- 3.1.2.3 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 Horizontal Axis42-44
- 3.2 Ontological Metaphors of Time44-48
- 3.2.1 TIME IS A CONTAINER45-46
- 3.2.2 TIME IS A PERSON46-47
- 3.2.3 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47-48
- 3.3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Time48-54
- 3.3.1 TIME IS A VALUABLE THING49-50
- 3.3.2 TIME IS AN EVANESCENT THING50-52
- 3.3.3 Contras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52-54
- 3.4 Summary54-56
- Conclusion56-60
- References60-64
- Acknowledgements64-65
- 附表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2 苏立昌;;概念隐喻与传统意义理论研究之比较——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意义研究的特征及理论局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3期
4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4期
5 周榕!400715重庆北碚;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6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7 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8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9 刘振前,时小英;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与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10 李诗平;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849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49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