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形容词作谓语的不完句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08:40

  本文关键词:形容词作谓语的不完句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性质形容词 不完句效应 焦点 通指句


【摘要】:本文从形式语义学的角度研究汉语性质形容词作谓语的不完句效应。在对性质形容词作谓语能够完句的各种句法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相关结构都属于焦点位置,性质形容词作谓语能否完句与这些焦点位置直接相关。基于这一概括,本文进一步对这一关联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性质形容词谓语句是类指句。文章认为,焦点能够提供变量,从而将性质形容词作谓语要求出现在焦点环境归因于Kratzer(1995)提出的"禁止空量化"原则。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湖北大学;
【关键词】性质形容词 不完句效应 焦点 通指句
【基金】:国家社科项目“汉语生成类型学研究”(12BYY001) 湖南省语言与认知研究基地的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现代汉语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当形容词单独作谓语时,虽然主谓齐全,但句子仍不能单独成句,语感上好像缺些什么,这种现象叫做句子的不完句效应(incompleteness effect)。如:(1)?这本书旧。(2)?张三高。另外一些形容词则可以单独作谓语,例如:(3)屋里黑黝黝的。(4)价格挺便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毓林;;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J];中国语文;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竟成;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述[J];语文研究;1996年01期

2 张宝林;语段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02期

3 郭艳成;现代汉语完句的语用解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郭彦成,洪淼;现代汉语完句成分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王葆华;同动式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9 周国光,黎洪;现代汉语制作动词的配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安琛;;重叠式动补短语的句法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淑艳;;英语not和汉语“不”的句法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金廷恩;;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与完句成分研究[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李泉;;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朴正九;;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语法条件及其教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2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杜道流;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崇涛;类指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2 吉英;对语境中“完成体”标记形式和表达细则的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叶玉纯;论“一V”结构[D];吉林大学;2007年

4 赵涛涛;“有VP”句式的多视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邹红琼;日本学生汉语不足句现象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6 胡玉华;《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8 宋洪民;李贤的语言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LU SHOUCHUN;[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1年

10 唐春英;英汉歧义现象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毓智;英语否定性词语的语义特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娜;;关于性质形容词反义表达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2 朱怀;;湖北仙桃方言的“A都A(B)”句[J];方言;2011年03期

3 王敌非;;满译“何陋之有”相关词语用法研究[J];满语研究;2011年01期

4 陶瑷丽;;程度的表达形式:程度副词[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李咏梅;;武陟方言中程度副词“老”的特点浅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陈练军;;单音形容词语素化演变的特点[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杨怡;;试论“真”的语法化历程[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8 郑娟;;形容词性同义反复语的语用分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9 张卫国;朱翠萍;;状态形容词可以重叠吗?——从“雪白雪白”与“雪白”的关系谈起[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10 樊守媚;;河南南阳方言儿化现象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凤吟;;双音节性质形容词ABAB式的重叠——兼与AABB式比较[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红霞;;“AB的VP/NP”结构中的AB的功能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刘菲露;;说“超”[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郑敏惠;;古代书论审美语词“气”之语义分析与溯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春利;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文格;现代汉语形谓句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素秋;汉维多重定语语序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王晶;现代汉语实词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吴立红;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周丽颖;跟语序有关的几种句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赵军;现代汉语程度量及其表达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清艳;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亚明;汉语形容词的情状类型及句法选择[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跟国;句法位置对性质形容词的句法语义特征的制约[D];山西大学;2006年

4 黄晓晔;性质形容词作状语的句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李书业;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董秀玲;佤语形容词分类及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邵长超;文艺语体和科技语体形谓句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李春燕;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本体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田祥胜;试论“绝对性质形容词”[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慧;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汉语双音节性质形容词搭配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490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490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d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