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取舍范畴界说
本文关键词:汉语取舍范畴界说
【摘要】:取舍范畴属于一种语义—语法范畴,有其深层语义结构,也有其相应的表达形式。取舍范畴的语义结构包括取舍行为(意愿)的实施者,即"取舍主体",包括被取舍的两个选项(p,q),还包括取舍主体在实施取舍时所采取的取舍方式。取舍范畴的语义结构投射句法表层后会形成相应的表达形式。此外,作为取舍范畴的表达形式,取舍句式可分为有标取舍句式和无标取舍句式两大类。其中,有标取舍句式又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类。典型有标取舍句式如"与其"句式和"宁可"句式等,非典型有标取舍句式如副词"非得"、"死活"、"偏偏"、"只好"等标记的取舍句式等。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取舍范畴 语义结构 表达形式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对于取舍范畴来说,“取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面对的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们时时刻刻在进行取舍,并且根本无法回避它。取舍作为日常的一种认知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认知范畴,这个认知范畴投射到语言层面之后就会形成语言中旨在表达取舍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剑;取舍复句类别及其修辞作用新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荣;徐丽萍;;“超X”类词的来源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葛婷;;协同副词“一起”与“一齐”可替换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钟华;;“才”重读与非重读时语义、语用功能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吴振华;虚词与李义山近体诗所表现的情感与心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孔令达,傅满义;儿童语言中副词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胡琪;;“却”与“倒”的语义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张丽;;试论格式“非……不可”及相关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9 曾思渝;;谈对外汉语中副词“才”的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胡静敏;;程度副词“非常”与“格外”辨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郝敏;;现代汉语“不+NP”结构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朴锦海;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詹碧文;现代汉语报纸新闻语言证据范畴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龚娜;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瑞粉;《现代汉语词典》程度副词配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邬述法;《九章算术》虚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娅敏;“反而”和“倒”的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兴锐;现代汉语“上”类方位词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巍;《清平山堂话本》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祖艳凤;留学生程度副词“比较”偏误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锦林;;“切夫语法”概述[J];当代语言学;1980年02期
2 范继淹;;句法语义浅谈 第一讲: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J];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01期
3 赵宝安;;试论演说的特征[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4 王德春;;语义的聚合与组合[J];山东外语教学;1987年04期
5 赵有贵;;文言双宾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兼析“动+之+于(以)+名”的语义结构[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0年01期
6 李芳杰;汉语基本词组的语义结构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7 李衍年;比喻可使文笔生花——描叙技法谈(三)[J];阅读与写作;1995年06期
8 亢世勇;试析“写你的”——兼论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结合[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9 项开来;深层结构理论和汉语语义研究[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04期
10 陈昌来;现代汉语语义成分研究:历史·现状·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颖;;颜色形容词的语义结构和“白”“红”的语义模型[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徐艳华;;中文文本中时间日期表达形式的自动检索[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许小星;亢世勇;;基于标注语料库的“被”字句语义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5 王斌;;翻译中的语义三维[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霍松林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7 王贤钏;张积家;;形容词、动词重叠式认知的语义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立民;;语言的结构和结构的转化——句子生成初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刘禀诚;;主谓式标题的语法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英姿;;汉语外来语的反汉化表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李二占 苏军锋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一部研究语言微系统的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沈锡伦;语言中的类推现象[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孙占林;让汉语鼎其新而守其正[N];解放日报;2007年
5 郭贵春;语义分析方法论的核心及其战略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邢福义;说“广数”[N];光明日报;2009年
7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继娥;殷墟甲骨卜辞祭祀动词的语法结构及其语义结构[D];四川大学;2004年
2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潘泰;现代汉语移动义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安志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华;现代汉语支配式双音复合动词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2 杨丽华;“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文化语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海霞;复合名词作宾语和状语的条件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齐建涛;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看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姚晓霞;《朱子语类》语气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俊宾;《诗经》复合词语义结构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莉;动词结构中的“个”[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凤国;含事件类词语的汉语名词短语语义结构信息数据库的研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其木格;蒙汉语常用语义格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10 郑元春;语义结构与翻译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50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50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