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切韵》系韵书韵目流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21:24

  本文关键词:《切韵》系韵书韵目流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切韵 韵目格式 韵序 王二


【摘要】:唐五代《切韵》系韵书现存韵目有三种格式,《切韵》的韵目格式应为:韵序——反切(无"反"字)——大韵——小注。《切韵》中绝大多数韵书依照陆书的韵序,《王一》、《王三》、蒋斧《唐韵》、P2014(3)、P2016等韵目韵序的改变是因为加韵。《王二》大量改动韵目,既有大韵代表字的改变,亦有韵序的大调整。这可能是因为《王二》非常注意韵序的排列,注意反映时音;另外《王二》编者口音也有些不同于《切韵》的地方。《王二》韵序对后世李舟《切韵》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广韵》韵序。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切韵 韵目格式 韵序 王二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唐五代《切韵》系韵书研究”(09XYY013)
【分类号】:H113.1
【正文快照】: 从隋初产生的《切韵》,到在它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成的唐五代一系韵书,所跨时期正是汉语音韵史上最重要的中古音时期。历来对唐五代《切韵》抄刻本的研究,总是着眼于利用它们来补充、参证中古音系,很少专门对这一系的韵书本身做一个研究。本文以全面的唐五代写本刻本《切韵》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华江;;《韵镜》列字所据韵书再探[J];古汉语研究;2011年03期

2 刘晓南;;试论宋代诗人诗歌创作叶音及其语音根据[J];语文研究;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仁tD;;玄应《大唐众经音义》校勘举例[J];语言研究;2013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军;《韵镜校证》续正[J];古汉语研究;2001年02期

2 刘晓南;论朱熹诗骚叶音的语音根据及其价值[J];古汉语研究;2003年04期

3 刘晓南;朱熹叶音本意考[J];古汉语研究;2004年03期

4 刘华江;;《韵镜》列字所据韵书初探[J];古汉语研究;2009年03期

5 黄典诚;《切韵》图表化(上)[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0期

6 陈绍龄;郝锡炯;;峨眉音系[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年01期

7 刘晓南,罗雪梅;宋代四川诗人用韵及宋代通语音变若干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刘晓南;;重新认识宋人叶音[J];语文研究;2006年04期

9 刘晓南;;宋代四川方音概貌及“闽蜀相近”现象[J];语文研究;2008年02期

10 李新魁;;《韵镜》研究[J];语言研究;1981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毅;宋代江浙诗韵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芷藩;;关于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的音切问题答问[J];学术研究;1964年01期

2 蔡勇飞;;《瀛涯敦煌韵辑》在音韵学史上的意义[J];文献;1983年03期

3 刘恒志 ,牛守祯;《切韵》研究述评[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4 时建国;《切韵声源》术语通释[J];古汉语研究;1996年01期

5 吴文文;;《切韵声原》保留-m尾的原因和实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6 覃勤;;《悉昙要诀》引《切韵》系韵书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李新魁;江永《四声切韵表》及其继作述评[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8 李致忠;;北京图书馆馆藏善本书叙录(二)[J];文献;1985年02期

9 陈燕;试论陈澧《切韵考》辨析“重纽”方法的得失[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10 麦耘;《切韵》二十八声母说[J];语言研究;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莉;;王仁f+《刊谬补缺切韵》韵目小注研究概况综述[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侯莉;;试论吕静《韵集》韵部系统[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韩小忙;;《文海宝韵》丙种本内容辑校[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4 翁春;;关于汉语-m尾研究概述[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冯蒸;;满文标音《正音切韵指掌》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6 张平忠;;《韵镜》一系韵图齿音开合在《等子》一系韵图中的演变[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张平忠;;试论中古以来齿音的开合口[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魏薇;;论韵图中入声韵与阴阳声韵相配的变化——兼论入声塞音韵尾的消失[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蔡丽华;;中古四等韵介音研究综述[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李红;;《广韵》异读研究述评[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许嘉璐;《切韵研究史稿》序[N];光明日报;2006年

2 王继如;“恪”字读音的再思考[N];光明日报;2007年

3 刘贵福;钱玄同与《文字学音篇》[N];光明日报;2007年

4 吴永坤;“苟利国家生死以”[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杨桂青;汉学让我们重新打量这个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记者 周泽西;缩本《中华大字典》[N];温州日报;2005年

7 卫茂平;王韬译《祖国歌》原作者的发现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蒋蓝;赵振铎:国学从原著读起[N];成都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红;《切韵指掌图》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覃勤;日传悉昙文献与汉语中古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赵翠阳;慧琳《一切经音义》韵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4 宋兆祥;中上古汉朝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于建松;早期韵图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郑伟;太湖片吴语音韵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新华;唐五代敦煌语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花玉山;汉越音与字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侯莉;王仁f+《刊谬补缺切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丹丹;关于《类聚名义抄》所引《季纲切韵》的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陆招英;歌戈等十三个韵分合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曹洁;《王三》又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4 袁忠欢;陈澧《切韵考》所列增加字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罗琦;黄Ym辑佚韵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夏能权;《王三》《广韵》反切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代小军;永明体诗人用韵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8 高乐;敦煌《毛诗音》音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曹志国;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异体字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10 药丽霞;《唐韵》与《广韵》词义训释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52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52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c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