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最简方案框架下的现代汉语双宾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09:16

  本文关键词:最简方案框架下的现代汉语双宾结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最简方案 双宾结构 宾格重出 类型学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生成语法的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深入分析现代汉语双宾结构及相关结构的句法生成,从而对现代汉语双宾结构及相关结构做了清晰界定,同时还运用生成理论从类型学角度,比较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双宾结构及相关现象,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回顾从传统语法到生成理论等各主要语言学流派,对现代汉语双宾结构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理论方法。 第二章现代汉语双宾结构的界定。首先比较双宾结构与双及物结构这对术语在概念上的差异,认为双及物结构是一个中心语动词带两个补足语的结构,而双宾结构则是双及物结构的次范畴,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限制。接着比较汉语“给予类”和“取得类”结构等的特征,认为这两个结构在句法上可有差异,跟汉语学界认为汉语至少有两类以上(即“给予类”和“取得类”)双宾结构的说法不同,主张汉语只存在“给予类”双宾结构。 第三章现代汉语双宾结构的句法分析。首先回顾并批评生成语法研究中为了解释汉语双宾结构的“给予类”和“取得类”,而设定参数性(parameter)成分的作法,认为汉语不需要设参数性成分。接着运用最简方案,分析现代汉语双宾结构及相关结构在生成方式上的差异,论证汉语所谓的“取得类”双宾结构,属“宾格重出现象”中的一种,即格核查过程中领属者DP与领属物DP分离以后,在Spec-VP位置上被核查宾格的宾格重出现象,本文谓之“取得型”宾格重出句,它是从领属者和领属物没分离的单宾结构派生出来的。本章还讨论了另外两种宾格重出现象,一是两个DP与一个V直接合并,即一般所谓的双宾结构,汉语“给予类”双宾结构属于此类;二是另带一个非限定句,即汉语的兼语句。 第四章现代汉语双宾结构及宾格重出现象的类型学考察。借助类型学视野,比较汉语、英语、韩国语等语言,得到它们的一些局部共性,说明宾格重出现象并非汉语特有,而是人类语言普遍性的一种反映。 第五章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价值及不足。
【关键词】:最简方案 双宾结构 宾格重出 类型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8
  • 韩文摘要8-11
  • 第一章 绪论11-16
  • 1.1 现代汉语双宾结构研究概述11-14
  • 1.1.1 基于传统语法理论的双宾语句研究11-12
  • 1.1.2 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双宾结构研究12
  • 1.1.3 基于配价理论的双宾结构研究12-13
  • 1.1.4 基于认知语法理论的双宾结构研究13
  • 1.1.5 基于生成语法理论的双宾结构研究13-14
  •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14-16
  • 第二章 现代汉语双宾结构的界定16-31
  • 2.1 双宾结构与双及物结构16-18
  • 2.2 宾语语义与双宾结构分类18-21
  • 2.2.1 基于宾语语义的双宾结构类别18-19
  • 2.2.2 双宾判别新标准的提出及原因类的处理19-21
  • 2.3 方向性与双宾结构分类21-29
  • 2.3.1 汉英双宾结构的方向性差异21-25
  • 2.3.2 双宾结构方向性分类的问题25-26
  • 2.3.3 “给”与“走”的再分析及轻动词“给”26-29
  • 2.4 对汉语双宾结构的再认识29-31
  • 第三章 现代汉语双宾结构的句法分析31-63
  • 3.1 双宾结构的转换分析法研究31-38
  • 3.1.1 C-统制与不对称C-统制关系31-32
  • 3.1.2 VP壳与“与格转移”分析模式32-38
  • 3.2 “与格转移”分析模式和汉语双宾结构研究38-46
  • 3.2.1 “与格转移”分析模式和重新分析38-41
  • 3.2.2 “与格转移”分析模式和轻动词短语41-42
  • 3.2.3 “与格转移”分析模式和参数化理论42-44
  • 3.2.4 “与格转移”分析模式的问题44-46
  • 3.3 最简方案框架下的汉语双宾结构46-51
  • 3.3.1 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句子生成理论46-49
  • 3.3.2 宾格重出现象49-51
  • 3.4 双宾结构及其相关结构51-63
  • 3.4.1 两个DP与一个V直接合并与双宾结构51-54
  • 3.4.2 领属者DP移动与取得型宾格重出句54-58
  • 3.4.3 带另一个非限定句与兼语句58-63
  • 第四章 现代汉语双宾结构及宾格重出现象的类型学考察63-73
  • 4.1 汉语双宾结构里“给”的轻动词假设63-66
  • 4.1.1 汉语的“给”与韩国语的“-juda((?))”对比63-65
  • 4.1.2 Malayalam语给予动词“koTukk”与论元增加现象65-66
  • 4.2 “取得型”宾格重出句的类型学考察66-69
  • 4.2.1 “取得型”宾格重出句的汉韩对比66-68
  • 4.2.2 印欧语的领属者DP移位结构68-69
  • 4.3 汉语兼语句对比与英语的SVOC结构69-73
  • 4.3.1 英语的SVOC结构69-71
  • 4.3.2 SVOC结构的汉英对比71-73
  • 第五章 结语73-77
  • 5.1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价值73-75
  •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75-77
  • 附录77-79
  • 图表索引77-79
  • 参考文献79-86
  • 后记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长银;现代汉语给字句的生成句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0年03期

2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3 张国宪,周国光;索取动词的配价研究[J];汉语学习;1997年02期

4 胡建华;英、汉语空语类的分类、分布与所指比较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5 满在江;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双宾语结构[J];现代外语;2003年03期

6 何晓炜;;最简方案框架下的英汉双宾语结构生成研究[J];现代外语;2008年01期

7 徐杰;;“打碎了他四个杯子”与约束原则[J];中国语文;1999年03期

8 沈家煊;;句式和配价[J];中国语文;2000年04期

9 刘丹青;;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中国语文;2001年05期

10 徐杰;;语义上的同指关系与句法上的双宾语句式——兼复刘乃仲先生[J];中国语文;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855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55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d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