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科学研究方法学探索——以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
本文关键词:语言科学研究方法学探索——以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
【摘要】:心智研究经历了从哲学到认知科学再到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历程,并且不同阶段的心智理论(或认识论)往往体现为不同的语言认知观。基于对不同认识论与语言认知观之间关系的梳理,我们提出,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今后的语言研究将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并具有如下特点:(1)突破传统研究视野,从孤立的语言学扩展到认知科学领域,与其相关学科交叉整合形成超学科的知识发展模式,共同探索语言、心智和脑的奥秘。(2)突破传统研究方法,从单一层面和维度的研究方法到融合哲学层、语符关系层、认知行为层、认知心理层和认识神经层的多层次、多维度互动的方法论体系。(3)研究手段从哲学思辨、语料内省及基于语料库统计分析、行为实验等"外部研究",与心理实验和脑神经实验等"内部研究"形成内外互动的系统。
【作者单位】: 上海海事大学;
【关键词】: 语言科学 方法学 认知神经科学
【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基于认知神经学的语言科学研究的三级方法学”(13YS051) 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认知神经学视野下的语言科学研究方法学探索”(2012012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1语言认知研究的发展历程现代神经科学技术证明,语言属于人脑的一项高级认知功能。过去,由于缺乏研究脑机制的技术条件,人们(如笛卡尔)要么相信理性思维不属于人脑的功能,而是来自上帝的天赋,要么只能用“黑箱”法——通过外在表现或行为,推测和构拟大脑认知机制的模型(如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承铭;;认知科学的兴起与语言学的发展[J];国外语言学;1993年01期
2 梁丹丹;韩笑;;名动分离原因综述[J];当代语言学;2010年02期
3 韩在柱;毕彦超;;无需语音中介的阅读理解机制:来自一例汉语失语症个案的新证据[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9年03期
4 杨波;张辉;;跨感官感知与通感形容词研究[J];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5 周统权;舒华;柯友平;;动词的复杂性及其对言语加工的影响——失语症研究综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周晓林,曲延轩,舒华,Gareth Gaskell,William Marslen-Wilson;汉语听觉词汇加工中声调信息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英文)[J];心理学报;2004年04期
7 诺姆·乔姆斯基;司富珍;黄正德;沈阳;;如何看待今天的生物语言学方案[J];语言科学;2010年02期
8 杨亦鸣,曹明;基于神经语言学的中文大脑词库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03期
9 杨洁;舒华;;习语理解的大脑半球机制[J];心理科学;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慧;阳志清;;英汉词汇生成和理解机制的共同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张娜;;西方语言学词汇研究简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3 强云;;源语理解和译语产生的心理过程——从实验心理语言学看翻译性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张春星,张春月;幽默的本质与幽默的行为[J];北方论丛;2002年05期
5 陈晓静;平原;;认知复杂性影响薪酬满意度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11年04期
6 孟亚;曹巨江;李双玲;;聚焦老年用户的代步工具界面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2年04期
7 曾雅霓;;成年人英语阅读过程中的语义理解过程[J];才智;2011年24期
8 尹德谟;;人脑信息加工神经网络化体系初探[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张娟;王春莉;;基于心理因素的英语高级听力训练教学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
10 向银华;;试析朗读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艳;;浅议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沈家煊;;人工智能中的“联结主义”和语法理论[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箴;;虚拟人社会性非言语情绪交互研究[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2007——全国第18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黄雅X;黄匡宇;;电视新闻声画叙述双系统构建的观念革命[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洪朋;优秀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海波;具象思维作业的脑电空间与频域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赵凌;基于fMRI技术研究循经取穴针刺效应的脑功能连接网络响应特征[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张文海;青少年情绪调节的ERP和fMRI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汤长发;跳跃类动作技能表象训练的实效性及其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晓妮;古汉语物氃位移概念场词_Y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邓杉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于洁;不同情绪刺激下运动员执行控制特征及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姜娜;不同条件下同音词效应的眼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斯丹;为书面表达做准备的法语所写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赵艳丽;汉英双语者大脑隐喻理解的事件关联电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尹瑞雪;英汉复合名词的词义构成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梁娜;汉语语境中大学生英语心理词汇探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8 常小梅;饮料补充对间歇性运动后视觉诱发电位及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曲福玲;个体化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田晏铭;视角改变下面孔识别的ERP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珍;“通感”与英汉感觉形容词词义转移的对比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褚孝泉;通感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王金安;英汉“移觉”修辞格探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4 唐桂兰;论通感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倪景亚;浅谈通感[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徐莲;通感式词义引申的规律及其扩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吴静,王局瑛,冯菊莉;概念整合理论与移就辞格[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王彩丽;通感现象的理据及功能特点分析[J];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9 崔刚;布鲁卡氏失语症实例研究——兼谈词汇障碍对大脑词库研究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1期
10 张辉;认知语义学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辛燕;通感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语言科学》稿约[J];语言科学;2003年05期
2 本刊记者;;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成立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教授出席揭牌仪式[J];语言科学;2010年01期
3 ;《语言科学》2010年总目录[J];语言科学;2010年06期
4 廖东平;;语言科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1965年04期
5 邓明以 ,申小龙;信息时代和汉语规范化[J];语文建设;1986年04期
6 杨自俭;谈谈语言科学的发展[J];外语教学;1988年01期
7 杨信川;信息社会与语言科学的教与学[J];广西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8 沈家煊;;祝贺《语言科学》创刊[J];语言科学;2002年01期
9 ;《语言科学》稿例[J];语言科学;2003年06期
10 ;《语言科学》2003年总目录[J];语言科学;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繁荣语言科学 促进语言教学 提高语文水平──江西省语言学会及其学术年会简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繁荣语言科学 促进语言教学 提高语文水平──江西省语言学会及其学术年会简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焕辉;;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词(代序)[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陆俭明;;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家新;;王希杰的语言观[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于全有;纪飞;;王希杰先生的语言本质观述评[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方环海;郑元林;;语言机制与脑区功能的动态结构分布关系述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谭汝为;;修辞研究与“博客”牵手[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9 季湘漓;;得体原则与现实世界[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10 申小龙;;人类语言研究语文学时期的历史意义[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永林;面向新世纪的社会语言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刘焕辉 江西婺源人 南昌大学教授;言语交际学的草创与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庞兆麟;迎来文字改革的春天[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4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 冯春田;《罗常培文集》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宝贵遗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李开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语言学方法与方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倪蓉;现代汉语作格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旦正甲;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两部藏语双语词典[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2 郑伟;汉语主、宾语提取关系小句的加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念;现代汉语言新生语言成份的规范化[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4 安然;英语,汉语和日语的语音对比及其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刘春丽;话剧<原野>中闻者的会话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6 谢恩临;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乡下坳村汉语西南官话与壮语的相互影响[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7 张荣丽;从模因角度看隐喻[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于静丽;“X说”的语法化与主观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闫杨;日汉新闻语体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韩建奇;现代汉语商业营销用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57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57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