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语对称与不对称语义基础
本文关键词:指示语对称与不对称语义基础
更多相关文章: 指示系统 指示基准 语言类型学 对称与不对称
【摘要】:指示的主要功能是对语篇中所描述的事件在时空关系上定位。指示不仅涉及指示语,还涉及语言形态系统、词汇语义结构等层面。我们从系统观点出发,考察指示系统的构成要素、指示语确定时空的语言计算基准、指示语在不同语言中的语言类型学特征和实现远近指示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转换的语言环境以及这种转换的对称与不对称的语义基础。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
【关键词】: 指示系统 指示基准 语言类型学 对称与不对称
【基金】:黑龙江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现代俄语空间语义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指示指语言中的一些词语和词的语法形式把话语和话语行为的时间和空间坐标联系起来而行使的一种定位功能。它一般是由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包含指示义素的普通词语和动词的时态构成的封闭系统。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以说话人的说话时间和所处的空间为基准,指示事物或事件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辛斌;语言 语篇 权力[J];外语学刊;2003年04期
2 许余龙;英汉远近称指示词的对译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林;;民族声乐风格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杨红;;浅论《红楼梦》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3 林晓纯;;商务信函中英语模糊语言的语用翻译策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4 周春华;;行政紧急权力及其法律规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5 胡健;试论模糊语义的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6 李萍,郑树棠;中英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探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褚雅芸;;《红楼梦》中模糊修辞的运用及两种英译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琛;;简析英语模糊语言的语用价值[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项秀珍;;外交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邹玉婷;;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4 刘涛;;公诉专业化相关问题研究[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夏远利;;法律语言中词语的模糊语义现象及其翻译原则[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6 李庆伟;;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途径与基本要求[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7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8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延丽;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保障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崔玲玲;英语政治新闻中意识形态的批评语篇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晓明;上海市部分小学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开展状况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苏u&;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杨阳;电视体育谈话节目《体育评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刘小飞;上海市杨浦区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凡胜,滕延江;标记理论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8期
2 张平;;语言的类型与文化[J];语文学刊;2006年16期
3 金立鑫;;语言类型学——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张利明;淘沙;;小议“孤立型语言”“粘着型语言”及“溶合型语言”的差别[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1期
5 黄河清;伍铁平教授及其学术成就[J];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6 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4期
7 江轶;;国际当代语言类型学发展动态[J];现代外语;2006年03期
8 李彩霞;;汉语研究的新拓展——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韩汉语比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9 李金满;;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新进展——《世界语言结构图册》及其在线版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6期
10 许余龙;;语言的共性、类型和对比——试论语言对比的理论源泉和目的[J];外语教学;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中;;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基本语序问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金兰;;“是”之指代-判断词属性刍论——兼论判断词与指代词的渊源关系[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郭锐;;高名凯先生的汉语词类研究[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刘茜;《汉语方言地图集》填补语言学空白[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张邱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深化比较:汉语方言学研究创新的重要途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林;特殊句式的作格阐释[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陶伏平;湖南慈利通津铺话连词、介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吴氏惠(NGO THI HUE);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越南语、汉语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曲辰;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和法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白莲花;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阿利耶夫(Agshin Aliyev);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相关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晓华;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黑”、“白”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皮奕;“长/短”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祝华峰;“真/假”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周毕吉;现代汉语人体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季勤;英汉衔接手段对比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6 覃东生;宾阳话语法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7 刘宇;古今方位表达方式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曹洋;现代汉语粘状动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林萍;反义副词“至多”、“至少”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尹灿;英汉中动句的类型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61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6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