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理论视角下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积极话语分析
本文关键词:评价理论视角下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积极话语分析
【摘要】:积极话语分析是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补充,其从“建构”的角度来分析语篇。积极话语分析不是激进的分析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而是提倡积极改革并提出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建立“和平语言学”的远大目标,并最终建成宽容和谐的人类社会。评价理论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马丁为首的语言学家,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意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它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评价理论主要是通过分析语篇中的多种评价资源来描述和阐释语言使用者的观点、态度和立场。 本论文尝试以评价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建构的角度对弱势群体新闻报道语篇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旨在探讨各评价资源在改变弱势群体的媒体形象这一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对所选语篇中各评价资源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弱势群体新闻报道使用了大量的评价资源,但各评价资源的分布状况各不相同。其中态度资源所占比例最大,为40.5%,其次依次为级差资源和介入资源。在弱势群体新闻报道中,通过大量使用态度资源,报道者不仅传达了个人观点,还反映了弱势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和个人价值观。这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弱势群体的真实状态并消除一些偏见。在态度系统中,判断资源所占比例最高,为41.6%;情感资源所占比例最少,,为26.5%。新闻报道者避免使用大量的情感资源,有助于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判断资源主要用来表现弱势群体的坚忍不拔。这些判断资源反映了弱势群体在面临困境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重塑弱势群体的媒体形象发挥了一定作用。鉴赏资源所占比例居中,主要用来表示对弱势群体生活态度的欣赏和赞扬。在介入系统中,话语扩展资源所占比列高于话语缩约资源。大量使用扩展资源有利于弱势群体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态度,从而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在级差系统中,语势资源所占比列远高于聚焦资源。但它们都旨在发掘新闻报道者想突出的潜在目的和意图。总之,本论文尝试用评价理论这一理论工具对弱势群体新闻报道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旨在探究积极话语分析与构建和谐社会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积极话语分析 评价理论 弱势群体新闻报道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3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4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1
- 1.2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1-12
- 1.3 Research Questions12
- 1.4 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y12-13
-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3-14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4-22
- 2.1 Previous Studies on PDA14-17
- 2.1.1 Studies Abroad14-16
- 2.1.2 Studies at Home16-17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SVG News Reports17-22
- 2.2.1 Studies on SVG News Reports Abroad18-19
- 2.2.2 Studies on SVG News Reports at Home19-22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2-31
- 3.1 Gneral Introudction to Appraisal Theory22-23
- 3.2 Attitude System23-25
- 3.2.1 Affect23-24
- 3.2.2 Judegement24-25
- 3.2.3 Appreciation25
- 3.3 Engagement System25-28
- 3.3.1 Dialogic Expansion26-27
- 3.3.2 Dialogical Contraction27-28
- 3.4 Graduation System28-31
- 3.4.1 Force29-30
- 3.4.2 Focus30-31
- Chapter Four PDA of SVG News Reports31-83
- 4.1 The Distributions and Features of Appraisal Resources31-43
- 4.1.1 Attitude Resources32-35
- 4.1.2 Engagement Resources35-39
- 4.1.3 Graduation Resources39-43
- 4.2 Attitude System in the Realization of Pathos and Ethos43-66
- 4.2.1 Affective Resources44-54
- 4.2.2 Judgement Resources54-60
- 4.2.3 Appreciative Resources60-66
- 4.3 Engagement System as the Strategy of Alignment66-77
- 4.3.1 Dialogic Contractive Resources66-70
- 4.3.2 Dialogic Expansive Resources70-77
- 4.4 Graduation System as the Strategy of Alignment77-83
- 4.4.1 Force in the Reports77-82
- 4.4.2 Focus in the Reports82-83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83-87
- 5.1 Major Findings83-85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85-87
- Bibliography87-91
- Acknowledgements91-92
- Appendix92-94
- 个人简历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小莉;;试评“话语分析:反思与建构”[J];文学教育(上);2010年09期
2 熊丙娟;;《公共话语分析——公共决策中的话语分析》评介[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3 ;“第12届国际话语分析研讨会暨全国语篇分析研讨会”会议通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02期
4 吴建清;;话语分析的训练——《话语分析》(第二版)述评[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04期
5 李亚明;从《话语·心理·社会》看话语分析[J];外语研究;1995年04期
6 尹璐;;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的对比研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英语教学);2014年01期
7 韩震;历史的话语分析和文本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8 赵华敏;关于“■てはしぃ”的话语分析——以“(Nに)V-てはしぃ”与“Nが(は)V-てはしぃ”的区别为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03期
9 吴佳美;听力教学与话语分析的关联[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张智学;话语分析中的“连贯性假设”[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静敏;;活跃在法律实践领域的话语分析[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阎志刚;;从管制到服务:对农民工公共政策及其问题的一种话语分析[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毛浩然;徐赳赳;;Widdowson和“前语篇”概念——《语篇,语境,前语篇——话语分析中的关键问题》介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鲁曼俐;;话语分析与外语听力教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5 徐晓叶楠;林丹华;;“神奇的心灵捕手”:对华语影视作品的心理医生形象建构策略的话语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俞容龄;;入境旅游者的积极体验:质的研究角度[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刘津;多向度的话语分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2 顾曰国;话语研究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陈力丹;深刻地理解新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4 美国加州洛杉矶Loyola法学院教授 国际法律语言学家学会第五任主席 皮特·逖尔斯玛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 黄萍 译;语言理解之于司法体系至关重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贺爱军;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竞春;短信息社会构建功能的话语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滕达;奥巴马电台演讲的积极话语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孙金波;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温总理演讲的积极话语分析[D];新疆大学;2012年
4 白洪波;评价理论视角下奥巴马上海演讲语篇的积极话语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5 张晶;医务电视剧对白的话语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6 戴宇辰;话语的角力场—关于中日“钓鱼岛”事件的中国当代话语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7 侯瑞;伊战期间美国新闻发布会的批判性话语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刘慧;当代中国传播话语分析初探[D];云南大学;2010年
9 于琨;从话语分析视角看中日媒体有关“有毒水饺”事件报道[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10 屠燕云;编译新闻的话语分析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61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61703.html